跳至内容

大学走向国际,香港研究却走向死亡?(下)

香港研究濒临断层,有年轻学者在狭缝中接棒研究,更有人推动成立枢纽平台,支援四方学者,曙光来了吗?

大学走向国际,香港研究却走向死亡?(下)
大学走向国际,香港研究却走向死亡?(下)

“现在香港研究是靠一班仍然有心的人去撑着,而这群人多多少少都是旧一辈的人。他们那个年代(九十年代),压迫感没有那么大,也普遍有种公共知识分子的心态,想参与社会。到了今天2015年,世界变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峯如是说。

李立峯才40岁,以这年纪,在规定的6年内可以取得终身教职,获得副教授职级,并再晋升为正教授,算是学术界的罕有例子。但他坦言,不愿多提这些事情,不想被描述为所谓“成功”例子。对于这个不利香港研究的大学制度,他其实有点悲观。

在狭缝中做香港研究

李立峯明言,在现行香港学术界极端追求“国际化”的气氛下,要研究香港议题并不容易。(编按:详见端传媒早前报导)。十多年前他在美国攻读博士时,曾经试过研究香港烽烟节目(phone-in,即听众致电电台发表意见)的发展,投稿予一本美国的政治传播学学术期刊,当中经历却让他印象尤深。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