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何雪莹:宜居城市排名给谁看?

近年“宜居城市”成为buzzword(流行语),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宜居城市排名?

何雪莹:宜居城市排名给谁看?
何雪莹:《经济学人》刚公布最新全球宜居度排名,香港由第31位下跌至46位,研究报告解释这是去年的大型示威和警民冲突所至,矛头似直指占中。

《经济学人》刚公布最新全球宜居度排名,香港由第31位下跌至46位,研究报告解释这是去年的大型示威和警民冲突所至,矛头似直指占中。近年“宜居城市”成为buzzword(流行语),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宜居城市排名?

排名用途和评估标准

目前最多人引用的宜居城市排名来自经济学人、Monocle和Mercer,经济学人是支持自由市场的时事杂志,读者群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Monocle则是一本相当“波希米亚”的文化、设计消费杂志,Mercer则是人力管理机构。这三个机构的背景反映了他们研究排名本身的用途,决定了他们最关注的城市特质是什么。经济学人和Mercer开宗明义地说,这个排名是给被派往外地工作的expatriate(侨民)看的,当他们将到一个陌生城市工作,面对全新的生活方式,企业应该给予雇员多少的额外补偿?所以经济学人的排名说得很白,这个排名是为了方便企业人力资源部让决定调职条件时有可以比较的标准,甚至提议为调职的雇员提供hardship allowance,并列表说如果雇员被调到宜居指数若干的城市,该有百分比多少的额外津贴,补偿生活质素损失。

所以排名和评估标准本身对每个城市土生土长的普罗百姓而言未必很有参考价值,这并非说expat价值跟本土完全相反,有些追求始终是相当普世,例如经济学人排名表的评估范围包括医疗系统质素、暴力罪案率、贪污、战争威胁等,不论民族、文化、阶级都应视为好事;但一些对本地居民至为重要的却不在今次排名的标准中。民主、法治、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不在此列,当中只有“审查程度”(level of censorship),属于占总评分25%的“文化和环境”下的九小项的其中一项。这些“抽象”的价值追求以外,一些对民生大小事项有着实质影响的如贫富悬殊、社会保障等也不在考虑之列,大抵这些expat们也不会用得到社会福利,而楼价、物价等生活指数亦没有计算在内。他们是花得起的一群。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