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到8月,一片萧瑟凝重的打压气氛下,中国社会运动当中两个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家,“屠夫”和艾未未,先后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屠夫”吴淦,4月底从江西高院门口被带走刑拘,遭遇可能是文革之后最高调的“媒体审判”。几乎同时,在这场空前规模的镇压人权律师运动的序幕开启前后,艾未未,2011年“茉莉花革命”中被无辜关押83天的著名艺术家,突然获准举行个展,还拿到了久违的护照,得以在8月初离开中国。
这两位,几乎同时从不同的起点和路径开始成为中国社运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家,而今迎来了不同的命运,一个进去了,一个出来了。到底如何评价他们对当下中国社运的意义?他们的差异是否暗示着不同的道路选择,抑或只是一个共同目标下的分岔?尤其在艾未未8月4日接受《南德意志报》的访问引发轩然大波后,如何看待艾未未的转向、以及他在过去几年中国社运中的独特角色,都成为最为急迫的理论问题。甚至,对艾的理解,也关系到如何理解屠夫的历史角色,是否能够继续或者复制这样的现实战术问题。
行为艺术还是行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