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專訪馬世芳:音樂五四三的遺憾與15張荒島唱片

「五十年前,廣播電台沒有被電視擊垮,如今我想它也不至於被網路消滅。」

馬世芳在台北 News98 錄音間。

馬世芳在台北 News98 錄音間。受訪者提供圖片

特約撰稿人 張可

刊登於 2017-07-05

#歌單

編按:「音樂五四三」突然來到最後一集,眾人大感意外!十五年過去,在台灣、中港、甚至新馬,這個節目「已然成為文藝青年們抱團取暖的一處隱秘角落」。趁最後一集播出未久,我們訪問馬世芳,聊一聊他十五年來的收獲和遺憾,還在訪問最後和我們私家分享了他的十五張「荒島唱片」⋯⋯

「這是一座聒噪的城市,有人用耳朵革命,有人用噪音寫詩。請你繫好安全帶,準備收聽,音樂五四三。」

2002年3月17日,台北 News98 電台,馬世芳第一次念出這句最初版本的介紹語,由此開啟流行音樂週播節目「音樂五四三」的十五年旅程。當時的開場背景音樂用的是林強為侯孝賢電影《千禧曼波》創作的電子迷幻樂“A Pure Person”,電影藉台北都會男女的情感糾葛折射城市的病態。在馬世芳看來,流行音樂也可以是反映時代面貌和真情實感的重要載體,他矢志以廣播人和寫作者的身份為「認真的樂迷」介紹「厲害的歌」。

這個節目的名字來源於他在1999年創辦的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五四三」用台語念出來本是「亂七八糟」的意思,跟「音樂」連在一起大概可以解釋為「討論音樂之種種」。

在「音樂五四三」十五年的歌單裏,馬世芳從台灣民歌運動聊到中國新民謠,從英美搖滾史講到香港地下樂團,生怕錯過他聽過的任何一首好歌。跟隨他娓娓道來的講述,聽眾仿佛親臨1970年代的台北中山堂,置身世紀之交的石家莊人民商場,或者遠眺百年前的密西西比三角洲,潛入1960年代的 Abbey Road 錄音室。節目形式也無所不包,「回顧特輯」為聽眾細說經典唱片背後的歷史掌故與社會脈動,「深度專訪」引導音樂人講述自己的創作理念、製作過程乃至行業見解,「空中現場」(受訪者在播音間現場彈唱)又為受訪歌手甚至樂隊提供自由展演空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