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是全球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年生活垃圾总量超4亿吨,却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7月1日,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也将陆续进入垃圾分类时代。
相比台湾,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垃圾分类,自上而下、运动式的“上海模式”是否走得通?一边鼓励垃圾分类,一边大力兴建垃圾焚烧厂,透露出怎样的执政逻辑和利益分配?在这场垃圾分类运动中,民众还可以争取哪些权利?端传媒将在今、明两天,通过上述三个角度探讨上海垃圾分类及其带来的思考。这是系列第一篇。第二篇关注了广泛分布在大陆的垃圾焚烧厂,请点这里阅读。
一场末端倒逼前端的垃圾分类运动
7月1日傍晚,趿著人字拖、左右手各拎一包垃圾的张亮(化名)走到小区门口,突然被一群小学生包围了。他们是上海杨浦区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身穿写有“上海志愿者”字样的绿色马甲,聚拢在垃圾桶前,一边喊著“我帮你扔垃圾!”,一边扑向每一位手提垃圾袋的路人。站在一旁用手机拍下这一幕的家长们说,孩子们下午到居委会参加了培训,晚上来帮助居民分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