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寂寥已久的国泰电影院,前几年重新装修的痕迹尚未远去:擦拭得一尘不染的黑墙白底愈发对比强烈,地板与天顶灯箱各有颗明星闪烁,纵使此地星光已经黯淡。大门两侧的看版缀满历史图片,包括开幕之日《申报》刊登的好莱坞大片“灵肉之门”首映广告,自诩“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装饰艺术风格的国泰,出自鸿达(C.H. Gonda)手下,现代主义的大光明,则由邬达克设计;鼎盛的30年代独领风骚的两大戏院,反映两位来自东欧的建筑师对打造上海的贡献。
在这一切网络瞬间凝聚、高速流动、即时消散的时代,淘碟都显得过时,更别提进戏院去看电影──谁不是上网看“高清”片子?很多时候,电影还没上院线,网路上早已流传甚广。游客来到法租界的国泰,拿出相机,翦几分梧桐树下的风景,便心满意足离去,走进来的也不是看电影──今日国泰放的仍是娱乐大片,却不如当年矜贵,到处都有得看──多半是要感受怀旧的气氛吧。
以为日场的时段,必然愈加凄清落寞,但我真是错了。还未开演,影厅已经客满,全场笑语不断,满座上海大叔大婶们,都是来看电影的;放映中热络恳切地评议,绝无冷场,我无意点头轻笑,隔壁马上接口,“你说是伐?挺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