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香港钻石山谋杀案:警方揭露凶手有精神病纪录,你如何看待精神病污名化的问题?

点出凶手精神病史,是突发事件的终极答案吗?

2023年6月3日,钻石山荷里活广场谋杀案现场,有不少市民献上鲜花。

2023年6月3日,钻石山荷里活广场谋杀案现场,有不少市民献上鲜花。

端小二2023-06-08 发起

点出凶手精神病史,是突发事件的终极答案吗?精神病与暴力倾向是否挂钩?

你如何看披露凶手精神病史的重要性?这举会否加重社会对精神病负面印象?

除了医疗资源,社会还能如何支援精神病患者?

6月2日,香港钻石山发生一宗斩人案,事件两名分别26岁和22岁的女子死亡。其中一名死者胸口被插超过30刀,另外一人颈部亦中刀,最后伤重不治。

事后警方交代案情,东九龙总区刑事部高级警司钟丽诒向公众表示,疑凶有精神病纪录,需要定期覆诊。引发出大众对精神病患污名化的讨论,以及反思香港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有相关报导下,有网民留言指“这么严重的精神病,政府就不应该放他出来,一句精神病就没有刑事责任,怎样赔两个小朋友生命”,同时,亦有网民认为“好好的走在街上遇著个神经(病),真是死得无辜真惨!”

精神病患的刻板印象

临床心理学家叶剑青在访问中指出,社会对精神病的既定印象来源于不了解的未知,而精神病本身亦有不同的形态,大众或较难去理解,所以警方在交代案情时的文字表达可以加入避免精神病患者被污名化的事实陈述。

摄影记者Elton Lau亦以《精神病是钻石山斩人案的终极答案吗?》为题撰文指出,警方在调查短短七小时后便向大众公布疑凶的精神病纪录,尝试引导受众把疑犯的杀人动机和精神病挂勾,认为港府在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和政策仍是言行不一,可能会进一步深化精神病患者容易犯罪的错误观感。

精神科医生许龙杰亦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中撰文表示,“任何事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成因。但媒体倾向二元对立,‘有/无精神病纪录’成为简易标签,但往往抹平了立体的人性。这才是歧视的根源”。

而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委员、平机会行政总监朱崇文亦在港台节目上表示,留意到在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对精神病人的标签增加,提醒大众如若煽动他人歧视患者,有机会触犯歧视条例。

同时,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委员、港大医学院精神医学系讲座教授陈友凯亦认为,斩人案为少数例子,绝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在复康后都生活如常,希望大众不要标签精神病患者。

医疗支援不足

香港心理卫生会则指出,平均每十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或轻或重的精神病,而伴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占总病患人数亦不到百分之五。

虽然如此,但社会对事件的反应表明了大众对精神病的忧虑,在相关贴文下,有网民留言“其实要拿张白卡(残疾人士登记证)应该不难⋯⋯之后之后就可以大摇大摆去杀人”、“这些这么恐怖的人怎么可以四处走?精神病了不起?没有刑责?”。亦有人质疑相关政策,表示“希望政府重视精神情绪问题,给予病患及康复者足够资源。亦希望社会大众不要标籖所有精神病人”。

医管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香港共有约29.3万精神病人,同期有285名精神科医生,即平均每名医生需要负责761名病人。这样巨大的工作负荷或许无法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医疗支援。

同时,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成员、社区组织协会社区组织干事阮淑茵亦在访问中表示,社署的拨款和资源没有随著社区人口变化而增加,因此中心资源不足。而香港心理健康卫生会总干事程志刚亦指出,中心1名个案经理需要负责60至70宗个案,反映前线人员严重不足。

有一则留言中,有网民表示“希望政府重视精神情绪问题,给予病患及康复者足够资源。亦希望社会大众不要标籖所有精神病人。他们患了脑部疾病,若大众污明化标籖化这病,只会令病者及康复者更收埋自己,不敢去求助而变得更抑压,后果严重”

你认为社会可以如何支援精神病患者?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马碧玉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