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暴瘦株”与“一窝羊”:百出的“阳梗”,是减轻大众的恐惧还是将苦难娱乐化?

你羊了吗?你认为“阳性”可否被“羊”或者相关表情符号代替?

2022年12月7日,中国广州,一个刚停用的核酸采样工作站。

2022年12月7日,中国广州,一个刚停用的核酸采样工作站。摄:Stringer/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2022-12-23 发起

你羊了吗?你认为“阳性”可否被“羊”或者相关表情符号代替?

当COVID被符号化、娱乐化,是否忽视了重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

当防疫政策放开后,人们突然开始娱乐化疫情,甚至“等阳来”,背后存在何种心理?

近日,中国大陆放宽防疫及封控政策,引发社会面大面积感染。越来越多的名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阳了”及自愈经历。大陆艺人杨迪因为名字同“阳敌”谐音,被制作成表情包,甚至贴在办公室,配文:“挂起这个杨迪,可以一直阴性”。更有网友将康复者戏称为“杨(阳)过”和“杨(阳)康”。

在全民玩“阳梗”背后,亦有批评声音,当自己在承受病毒带来的身心痛苦时,互联网过度娱乐化的表述会模糊疫情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在今年5月,有大陆专家表示,将阳性感染者成为“小阳人”和“羊”,不尊重病患,更有矮化、去人性化的倾向,容易造成歧视、排挤的次生伤害。

明星自爆“求阳得阳”

16日下午,大陆歌手张靓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害怕影响之后的跨年演出状态,提前探望“一窝羊”,主动感染新冠。她还,自己甚至没来得及吃药。睡了一天一夜后,不仅康复了,“湿疹也好多了”,更“变瘦了”。尽管有网友认为,她分享自己感染经历无可厚非,“做了很多未感染者都想做的事情”。但更多的是对其美化感染后症状、且主动求“阳”的批评。

随后,她发布了道歉声明,指自己此前欠考虑,是因为自己周围的朋友、家人、工作人员都感染了,她想减轻他们再次感染的风险,与他们一起“阳”。同时呼吁,在医疗资源遭挤兑的状况下,公众还是应该尽可能“晚阳”。不过,网友似乎对此并不买帐,认为明星享受著优越的住房、医疗条件,不知人间疾苦,对病毒缺乏认识,无知者无畏。

张靓颖此次事件并非个例。事实上,大陆目前针对病毒娱乐化的段子和梗早已比比皆是。据澎湃新闻报导,朋友圈和微信群里都流传著“刀片株”(指感染后,患者嗓子像刀片割一样疼痛),“炫饭株”(指感染后患者胃口大开)、“暴瘦株”(指感染后患者体重明显下降)等说法,由感染者自己亲身定义,用来减轻大众对感染病毒本身的恐惧。更有网友称,自己想挑个温和的毒株感染,免遭痛苦。

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昌惠,这些民间命名的毒株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上的差异。目前,大陆流行的毒株基本上都是奥密克戎。另外,就算是同种毒株,根据不同人群、每个人的抵抗力和身体基本情况产生不同表现。一个人感染后症状较轻,并不代表该毒株就相对温和。

“幻阳症”背后

近日,大陆社交网络上又冒出了一个新词:“幻阳症”。指部分人在面对周围同事、朋友都感染之后,觉得自己也“阳”了,同时有了很多因心理因素产生的喉咙痒、胸口疼、发冷、头晕等症状。即使仍然是阴性,一天仍然要测多次体温及抗原,还要囤药。对于患病的焦虑已经盖过了疾病本身。

《环球时报》主办下的《生命时报》,从心理学专业来说,并不存在“幻阳症”这一说法。“幻阳”的出现,反映的是人在面对短期内疫情发展迅速变化,心理上出现的不适应状态。呼吁公众不必盲目滥用药物,积极面对疫情。

疫情近三年来,官方和民间都发明并使用了许多新词汇。如广泛使用的“大白”、“小阳人”、“毒王”,还有以食物来指代上海的“咖啡市”。然而,对于这些词汇是否应该使用、究竟如何使用,一直是疫情近三年,公众争论的焦点之一。2022年5月,知名健康类自媒体“丁香医生”曾发表《别再叫新冠患者“小阳人”》一文,指出非人话的称呼,暴力的语言,促进的一定不是事情的解决,而是壁垒和误解的加深。

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辖下帐号“RUC新闻坊”5月刊文,“羊”和“大白”两个疫情期间的高频词汇,使得被指称的对象面容模糊,窄化为符号。“羊”的意象也开始裂变。有人根据性别将感染病例划分为“公羊”、“母羊”等。

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5月6日,以“母羊”为关键词爬取公开微博,网友大多对疫情中的“母羊”表述表示恐怖、恶心、侮辱等负面态度。有网友发表评论反驳道,感染者只是生病了,生病了就不算人了吗?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王帆表示,“羊”本是中性名词。但当用其代称人,就是在将人非人格化及物化。一些包含偏见的语言自然区分了“他我”甚至“敌我”。亦有上海学者,这些词汇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语言“遮蔽了这些人群所遇到的困难”,“当你在使用这些语言时,就意味著你无法感同身受和你同样人群所遭遇的⋯⋯而且你可能就成为了现行的一些不合理措施共同的执行者”。

有曾被感染的上海市民向RUC新闻坊透露,被转运的当天自己被叫做“小阳人”。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人们曾经使用特定词汇描写特定种族或人群,让人不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者董晨宇称,评判语言适当与否的关键是“是否具有同理心”。类似“捉羊”、“两只羊”这样的形容,则是将严肃的苦难游戏化,超越了边界。

然而,随著大陆政策逐渐放开,越来越多民众开始自嘲为“小阳人”,亦有不少人认为,生病之余,娱乐一下,可以减轻大众对感染的恐惧。适度玩梗,还能帮助调节心情,治愈疾病。

你如何看待符号化、娱乐化病毒?调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金悦琦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