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台灣殺警案台南警遇袭殉职,疑犯被网络公审后证实凶手另有其人,你如何看网络猎巫文化?

网络公审是伸张正义还是集体霸凌?

2022年8月23日,台南市安南区杀警夺枪案,疑凶林信吾逃亡17小时在新竹和欣客运车站落网。

2022年8月23日,台南市安南区杀警夺枪案,疑凶林信吾逃亡17小时在新竹和欣客运车站落网。图:影片截图

端小二2022-08-24 发起

你有参与是次杀警案的“网络审判”吗?

你认为网络公审是伸张正义还是集体霸凌?

你认为网民在参与案件讨论时应抱持什么态度?

台南市两警员凃明诚、曹瑞杰8月22日在执行勤务时,遭人持刀遭割喉双双殉职,震惊社会。

事件发生后,侦办员警查看殉职警员的电脑,发现最后一次查询资料显示为一名男子陈伟捷。消息传出,陈伟捷随即被锁定为嫌犯,遭到全台通缉,其照片更在网路上疯传。但事发当天晚上,他现身主动投案,向警方大呼冤枉“案子不是我做的”,随后拒绝夜间侦讯。

警方比对行踪、各种迹证后,才将人排除。后来掌握嫌犯身份为40多岁明德外役监逃犯林信吾,并在23日清晨4点落网。台南警察局长方仰宁表示,照片为何流出不得而知,专案小组会深切检讨。

据陈伟捷指,案发时他因得感冒在家睡觉,没想到休息完后,铺天盖地的消息指他是杀警通缉犯。而自己不立刻现身解释,是因为他本身已是“通缉犯”,背有3项被通缉的罪名,出现在警方面前,会立即被捕。但事件持续发酵,他在网上被讨伐“被网路声浪用到受不了”,迫于无奈最终投案,就是为了当面解释清楚自己是清白的。

尽管警方已排除陈伟捷犯案可能,但网络已铺天盖地对他的判刑,媒体也大肆报导陈伟捷的“恶行”,一夜间所有媒体和社交平台都聚焦讨论这名疑犯,如有疑曾被陈伟捷骗过的苦主在PTT八卦版发文,并以《陈伟捷欠钱该还钱了吧!》为标题,声称自己在《新枫之谷》游戏中,遭到陈男诈骗虚拟宝物。

有网民表示自己为陈伟捷的国中老师,指他“从小就很会骗,会狡滑地用各种方法逃学”,网络上还有人不断对他“人肉搜索”,将他的身分证、家人等资料公开,大批网友涌进陈伟捷脸书留言,逼得已有通缉案在身的他动投案,𨤳清清白身份。在事件澄清后不少网民急急删留言,戏称若陈伟捷要求他们为不实言论作赔偿,可让自己一夜暴富。

网民评价不一

是次大型翻车事件引起网民关注“人肉搜索”、向疑犯“判死刑”等霸凌行为对当事人的影响。

台湾网红陈沂在脸书“公权力毁掉一个人很容易,要挽回一个人的清白却无比艰辛”。指“在网路发达的时代,警要展现办案绩效,就是随便公布一个人说他是嫌疑犯,让网友肉搜再公开霸凌,最后发现不是那个人也已经被社会性抹杀了。”网民留言批评网络风气人云亦云,跟著媒体和社群到处出征定罪,“还有很看不惯网路一个风气,每当有重大刑案发生,酸民就一直喊‘废死’‘恐龙法官’,根本是鹦鹉”。

不过亦有网民认为陈伟捷本身也前科累累,不值得同情,“这是给他的教训而已”。也有网民指给陈伟捷的霸凌只是一面两面刃,迫使这名通缉犯主动投案,“乡民(指PTT使用者)力量的确是不错的作用,全民皆眼目”。

网路公审及其法律责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当遇到不公之事,不少人都会以正义之名放到网上让大众审判,其匿名特性使人容易忽视道德操守和言论责任,肆无忌惮地发表见解,甚至恶意攻击或对他人“人肉搜索”。这些网民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企图借助群众力量向当事人施压或讨回公道。这次“抓错人”事件正正体现了网民对疑犯的“未审先判”和盲目信从媒体。

网络公审可严重滋扰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创伤及压力,甚至死亡,如2018年8月,大陆四川省一名女子在游泳池疑遭两名少年故意触碰冒犯,其丈夫因而把少年的头按入水中教训,双方冲突的影片经剪辑后被上载到网络,但不完全反映事实真相,令男女事主遭一众网民攻击,最终女事主疑不堪舆论压力自杀。其中参与起底的少年和其家属以侮辱罪获刑。

当地法院发布说明称,网民对被害人指责、诋毁、谩骂、“人肉”等,且持续发酵,影响被害人的社会评价,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根据台湾法律,在网路上以文字、图画,指摘或传述足以毁损他人名誉之事者,可构成刑法第310第2项之加重诽谤罪,法官在判决赔偿金额时会参考双方当事人的学经历、经济状况及身分地位。

曾有大学生将室友的私事发表在自己的部落格,包括“他的味道比臭豆腐还吓人”、“走路像恐龙一样大声”等,台北地方法院认为网路言论对被害人之人格、名誉产生贬抑或负面之观感,因此,判决该名发表文章的同学触犯散布文字加重诽谤罪。

将疑犯判死刑的“社会性死亡”

近年在不少社群中,都有网民使用“社会性死亡”(简称社死)的说法,指经历奇耻大辱到人尽皆知,丢脸到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类似于被“公开处刑”的感觉。

在网路资讯泛滥时代,事件可经过造假、剪接或断章取义,让当事人被误解或人肉搜索,导致社会性死亡,当事人可能被社会集体孤立、排挤或霸凌,可怕之处在于人们永远不知道这些行为对生活带来多大影响。

2017年3月,台湾一名24岁男子程宇性侵杀害陈姓女模被捕,他供称由女友梁思惠一手策画,一度让她遭到羁押,梁思惠被无辜扣上“杀人凶手”罪名后,许多网民涌入她脸书进行人身攻击,一名自称“黑心律师”的杨姓律师表示,梁思惠认为自己的人生因为这个案子毁了,没有人愿意相信她,甚至连好友都质疑她:“朋友也剩下几个而已,身上没有钱,也找不到工作,因为没有人想用一个被误会的人,她问他该怎办?”

在陈伟捷投案否定后,传出警方再锁定另1名凶嫌陈杰翔,但其后警方于23日在新竹将犯嫌林信吾拦下逮捕,有台湾媒体及网民随即对他起底,公开他过往职业、家庭背景及家人资料等。一夜间,全台都把焦点转移到这位新疑犯。

网络公审是伸张正义还是集体霸凌?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陈洛荞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