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美国国会议员要求加强规管加密货币“挖矿”,你如何看“挖矿”带来的环境问题?

大量“挖矿”活动令电费上升,但有关升幅应否由民众一起承担?

2022年7月15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伊丽莎白市,比特币采矿数据中心的发电机。

2022年7月15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伊丽莎白市,比特币采矿数据中心的发电机。摄:Hyoung Chang/The Denver Post/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2-07-20 发起

一笔比特币交易消耗的电力,相当于一个美国家庭74日的用电量,你如何看挖矿的能源问题?

不少国家因为有大量的“挖矿”活动而令电费上升,你认为升幅应否由民众一起承担?

你认为有甚么方法可以减低“挖矿”的能源使用量?它会造成能源短缺及气候改变吗?

《纽约时报》报导,6名美国国会议员日前向国家环境保护局及能源部去信,要求当局立法规定加密货币的“矿工”需要报告他们“挖矿”的资料,包括公开能源使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便联邦政府对有关行业进行监察。

中国政府自2021年出手整治加密货币行业,其后大量的“矿场”转移到美国。根据剑桥大学的数据,美国是现时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挖矿”中心,占据全球哈希率(比特币的网络处理能力的衡量单位)约37%。

而据国会议员的调查,发现美国七大加密货币“挖矿”公司已耗用近1045兆瓦的电力,相当于当地第四大城市,拥有230万名居民的城市休斯敦所用的电力。

什么是“挖矿”?

现时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加密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例如比特币、以太币、狗狗币等。要获取加密货币,除了可以在不同的交易平台进行买卖,亦可以透过“挖矿”取得。以比特币为例,据《香港01》的报导,开采比特币要利用电脑解决计算程式难题,世界各地的参加者就会透过电脑的运算能力竞赛,最快计算出正确答案的参加者就可以获得比特币。

“挖矿”造成的影响

由于“挖矿”过程需要耗用大量的电力,引起了加密货币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争议。

有近期的研究指出,一笔比特币的交易要消耗近2165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一个美国家庭74日的用电量。同时,过程中亦会有大量的碳排放,比特币行业一年会制造超过2000万公吨的碳排放,相当于约旦或斯里兰卡的排放量。

而《麻省理工科学评论》的文章指出“挖矿”消耗的电力会推高地区的电费,美国纽约州普拉茨堡是美国电费最便宜的地区之一,于是吸引了一间知名的挖矿公司在当地设置“矿机”进行“挖矿”。直到2018年1月,当地居民因为寒冷而使用暖炉,加上“挖矿”所耗用的电量,令到当地的发电设施无法负荷,须向其他地方高价买电,有居民一个月的电费突然增加了30至40美元。

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两年期间,美国纽约上州的“挖矿”活动令到电费大幅上涨,费用并转嫁到一般民众身上,小型企业的电费开支每年增加了1.65亿美元,而个人的电费开支则是梅年增加了7900万美元。

近日,美国环境工作组织、美国绿色和平组织等的环保团体发起 Change the Code Not the Climate 活动,要求比特币改变“挖矿”所使用的程式以减低能源消耗。环保团体指出,现时比特币为了确保安全性而使用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机制,但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呼吁比特币转用持有量证明(Proof of Stake)机制,相信可以减省99%的能源消耗。

除了对环境的影响,加密货币亦令到相关的设备价格大幅浮动。“矿工”会购买高效能的显示卡以提高电脑的运算能力。

据比特币资讯平台 Bitcoinist 的资讯,2020年因为疫情及晶片短缺等因素,令到显示卡价格飙升,2021年加密货币出现的牛市更进一步推高显示卡价格至两倍以上。但近期价格明显回落,自今年1月起计,价格平均大跌57%,单在6月就已经下跌14%,估计是因为加密货币的大幅贬值及电费上升等原因,令到“矿工”收益下降,于是抛售手上的显示卡。

各地对加密货币的规管

202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等的政府部门将“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禁止新增“挖矿”项目,并且加快令存量项目有序退出。四川在2022年4月发布《关于加大整治力度对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实用电量执行差别电价的通知》,对“挖矿”活动的用电量实施差别电价,加价标准为每千瓦时(每度电)2元人民币。

除了四川以外,亦有不少大陆的省份已对虚拟货币“挖矿”实施差别电价,例如山西、浙江、内蒙古、海南等地,但各地的加价标准并非划一。

科索沃在欧洲国家中属于电费价格较低的国家之一,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在当地“挖矿”。据路透社的采访,在当地使用40 GPU(显示卡)的挖矿平台只需要付每月170欧元的电费,但每月收益可达2400欧元。但今年1月,科索沃因为当地发电厂关闭而需进口贵价电力,为了解决能源短决问题,决定禁止所有加密货币的挖矿活动。

你认为有需要立法规管“挖矿”的用电量和碳排放量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张卓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