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不用钥匙能开门、不用手机能付钱,你愿意在体里植入芯片成为你的“工具”吗?

人们如何衡量植入人体的微型芯片带来的风险与利益?

一块晶片在指尖。

一块晶片在指尖。图: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2-04-24 发起

你是否已经习惯用手机支付代替现金支付?

当支付方式再次升级,你是否愿意通过植入芯片来更便利地支付?

如何衡量植入人体的微型芯片带来的风险与利益?

挥一挥手,不需要手机、信用卡或者钱包,你就可以轻松在商场购物。这样的便利已经不是科幻片才会出现的情节,只要在人体中植入智能微芯片,你的手便会成为你的最佳支付工具。

植入人体的智能微芯片

将智能微芯片植入人体并不是新鲜的事情。早在1988年,射频识别芯片(RFID)便被植入了英国大学教授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的手臂。当时实验持续了9天,沃维克教授利用体内携带的芯片,在办公室进行了各种自动控制试验,例如开关房门或电灯、调节办公室内温度等。当时,沃维克教授对芯片应用的设想主要从医疗应用出发,希望可以帮助瘫痪的患者重新走路。

据BBC报导,在过去十年,该技术开始逐渐商业化。今年英国-波兰公司Walletmor售出了500多个芯片,它是第一家出售可植入支付芯片的公司。该公司的芯片基于近场通信的技术,也就是智能手机中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该公司的芯片重量不到一克,比一粒米大一点,植入后便可立即工作,并牢牢固定在原位。它也不需要电池或其他电源,可以在任何接受非接触式支付的地方使用。该技术目前仅允许在欧盟和英国销售。

除了用于支付,植入芯片能做到的还有很多。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芯片可以让员工开门、登录电脑,甚至在食堂打饭。2018年,Three Square Market公司有50名员工签字接受芯片植入。提供芯片的BioHax International公司表示,世界各地还有几十家其他公司——包括一些跨国公司——也希望在职场部署类似的机制。

RFID技术本身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被普遍运用与货运、飞机行李和零售领域,它还被植入宠物体内 。2017年射频识别芯片制造商Dangerous Things卖出了大约1万多个这种芯片,还包括将其安装到皮下的配件。

此外,植入微型芯片也被用于医疗用途。英国公司BioTeq自 2017 年以来一直在制造植入式非接触式芯片,主要让残疾人士可以使用芯片自动开门。瑞典公司DSruptive Subdermals则希望芯片可用作追踪COVID-19和其他传染病的医疗辅助工具。

为什么选择植入微芯片

2021年在英国和欧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1%的人表示如果符合特定标准,他们会考虑使用植入手中的微芯片进行支付。其中,绝大多数人(83%)认为植入微芯片会让他们 “感觉像在科幻电影中一样"”,近一半(48%)的人认为在他们没有携带现金或卡片时,芯片会很有用。

因为好奇在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RFID)的戴夫·威廉姆斯( Dave Williams)表示,植入后他拥有了一个不会落在家里、也不会丢失、随时都能打开门和电脑的设备。“我只要动手触摸一下别人的手机,就能把我的号码和电子邮箱发送给他们,这也很有趣。”他表示。

人体植入芯片的争议

对个人隐私和安全造成的影响是在人体植入芯片的主要争议。公司对员工植入芯片的举动也导致人们担心,体内植入的无线芯片是否会用于追踪员工的活动,从而对其展开监视。

戴夫·威廉姆斯表示不担心植入芯片会被追踪,因为付款的机机器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内才能扫描到支付芯片。他用植入宠物身体的芯片举例表示,“RFID芯片用于宠物丢失时识别它们,但不可能使用RFID芯片来定位它们——你需要实际找到丢失的宠物。然后扫描整个身体,直到找到并读取植入的RFID 芯片。”

凯文·沃维克教授则表示即使没有植入芯片,也很容易了解人们的这些信息。因为很多人的钱包里其实整天都带著此类芯片,比如现代手机多数都配有RFID芯片,包括免接触卡和很多都市公交卡及电子护照。他认为把这种芯片从口袋转移到皮肤下面,并不是太大的转变。

“关键问题在于,这应该成为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沃维克警告说,“如果一家公司说,你必须植入这种芯片才能获得工作,那就会引发道德问题。”

尽管目前看来,植入芯片不会对个人隐私构成威胁,但问题在于它们是否会在未来变得更加先进,在装满了个人的私人数据后,被用来反向追踪个人。

此外,植入芯片还隐含著被黑客攻击的风险。RFID芯片只能承载1KB左右的微小数据,雷丁大学系统工程学院的一位研究人员马克·加森( Mark Gasson)证明它们容易受到恶意软件的攻击。虽然普通的工作场所入口卡也可能被黑客入侵,但如果植入的芯片被黑客入侵,体验会更加痛苦。“植入式技术无法轻易移除,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无法关闭,”加森说。

人们如何衡量植入人体的微型芯片带来的风险与利益?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郑沐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