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员工称“同学”、失业成“毕业”,你如何看大陆企业的裁员替代词?

这样“美化”会否消解“裁员”的意义,从而模糊公司对员工的赔偿和权益保护?

2021年11月9日,中国北京,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员工在京东物流中心对产品进行分类。

2021年11月9日,中国北京,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员工在京东物流中心对产品进行分类。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端小二2022-03-31 发起

你能接受以“毕业”美化“裁员”吗?

美化和包装的用意为何?仅是保护公司声誉的举动吗?

这样“美化”是否会消解“裁员”的意义,从而模糊公司对员工的赔偿和权益保护?

据南华早报报导,近日京东和哔哩哔哩等中国科技公司以“毕业须知”的形式发放了裁员通知。在网络流传的图片中,公司“恭喜”被裁员的员工们“顺利毕业”,并就人力资源等问题进行了说明。这一使用“毕业”一词取代“裁员”的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争议。

这不是第一次公司美化和包装“裁员”。据纽约时报报导,2016年美国软件公司HubSpot就在邮件中,恭喜被裁员的员工“毕业”。而此前中国公司中,“裁员”这一过程经常被描述为“结构优化”或者“结构调整”。

马云曾表示阿里巴巴裁员是每年向外输送1000个人才。而京东的“毕业须知”其实一直都存在,并不是这次裁员潮才出现的。

很少有中国科技公司将“大规模裁员”称为“裁员”,因为这通常会引起当局的劳工干预,并被视为市场疲软的迹象。

据界面新闻报导,对于未能被提前30天通知的被裁员工,京东给出了“N+1”的赔偿方案。目前仍有部分员工处于与公司协商阶段。在“公司是否应该缴纳社保至4月”、“加班、调休、未休年假按何种比例进行工资折算”、“承诺股票尚未行权”等问题上尚未与公司达成一致。

据36氪报导,近日京东开始了各业务线的裁员。京喜事业群的裁员比例或在10-15%,而V事业群(涵盖运动户外、图书、宠物、全球购等业务)旗下的图书等多项不太盈利的业务均有裁撤,比例多在15%-20%上下。

为什么出现大规模互联网裁员潮

过去20年间,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年轻人争相为了高薪与职业发展进入“大厂”。但根据Business Insider报导, 近几个月来包括京东、阿里巴巴、腾讯和快手在内的几家中国主要科技公司已经裁员数千人。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预测称,阿里巴巴最终可能裁减其总员工人数的15%以上,即约39000名员工。

这与2020年中国开始的“反垄断风暴”息息相关。中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在2020年,据BBC报导,12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3天后,市场监管总局就向阿里巴巴、腾讯等开出三张反垄断罚单。12月24日央行等宣布再次约谈蚂蚁集团,而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对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根据路透社报导,监管打压、疫情和中美摩擦,导致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销售增长急剧放缓并导致公司股价暴跌。让新融资和业务扩张变得更加艰难,所以迫使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公司想方设法削减运营成本。

这样“美化”是否会消解“裁员”的意义,模糊对员工的赔偿和权益保护?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郑沐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