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疫情下香港公营医疗系统面临崩溃,你认为私营医院应履行社会责任吗?

在公共卫生危机中,你认为私营医疗系统应担当甚么角色?

2022年3月12日,香港港安医院外设置临时帐篷,以应对疫情,医院表示若有已入院病人检测阳性,会继续尽力让病人留院内接受医治。

2022年3月12日,香港港安医院外设置临时帐篷,以应对疫情,医院表示若有已入院病人检测阳性,会继续尽力让病人留院内接受医治。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小二2022-03-13 发起

公营医疗系统不胜负荷,你认为私家医院可如何配合?

你认为私家医院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吗?

在公共卫生危机中,你认为私营医疗系统应担当甚么角色?

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续,公立医院不胜负荷,病床严重不足,有病人甚至在加设的帆布床上入睡,病房环境一片狼藉。

另一边厢,私家医院被指拒收确诊COVID-19病人,有发烧长者小童走遍多间私家医院求诊,均遭拒之门外,该名长者其后离世。不止于此,私院亦转走染疫的长期病患者至公立医院,被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批评做法“不道德(morally wrong)”,进一步加剧公院压力。甚至有全国政协委员引述副总理韩正表示,私家医院不接收COVID-19病人,有违“白衣天使”的使命。

各界争议

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原则,有网民指私家医院是为服务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疫情期间提供低感染风险的医疗服务。若接收确诊病人,可能会引致院内爆发,无法保障病人的健康,降低私院的服务质素,变相剥夺有能力负担私营服务的病人的权益。

私家医院联会主席何兆炜,私家医院欠缺隔离设施,难以大规模接收确诊者,担心一旦接收确诊病人,会引致院内爆发,人手不足以应付。他反问,私家医院是否要赶走所有私家病人,接收医管局的病人。

面对私院设备上的不足,袁国勇建议私家医院仿效公院,于普通病房加装抽气扇,临时改装成隔离设施,只要医护人员穿著适当的保护装备,便有足够的保护力。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成员、家庭医生林永和预计,普通病房只需约一周便可改装成负压病房,认为私院可协助分流轻症患者。

现时,全港私家医院共有约5000张病床,为公立医院病床总数的六分一。医疗卫生界立法会议员林哲玄表示,私院可腾出至少3000个床位,供接收公立医院的非确诊患者,例如提供癌症、长期病患治疗、产科服务等。

截至3月10日,私院合共提供263张病床接收非COVID-19的公院病人。目前,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医院接收由公院转介的COVID-19确诊患者,提供24张病床。病房早前经工程改装为隔离病房,感染控制达至合适标准。

履行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香港民间研究组织本土研究社撰文指出,私家医院受惠于免税及低地价政策,获公帑资助,理应履行社会责任,分担公立医院压力,协助分流非染疫病人,以腾出公院病床。

现时,13间私家医院中,有10间以慈善机构的名义成立,根据《税务条例》第88条而获得免税资格。而且,部分私院的地皮是由政府以免地价或象征式地价批出。部分的批地条件包括,私家医院须免费或低收费病床,及须从医院赚取的利润改善和扩建医院设施。

然而,申诉专员公署在2020年发现,有私家医院并未遵守地契条款,低收费病床使用率仅介乎约二至四成。此外,为应对流感高峰期,医院管理局曾与私家医院签订协议,转介公立医院病人入住私院的低收费病床。但有私家医院在3年间,仅接收2名公立医院病人。可见,私家医院未能有效分流公院病人。

事实上,私家医院的商业经营方式被长期诟病,被指唯利是图、重视商业利益多于病人需要,认为医疗产业化长远将损害病人权益。

以“双非”孕妇为例,私家医院为求赚取利润,大量接收非本地孕妇,并大幅加价,损害本地孕妇的权益。据统计,2011年,8成以上的“双非”分娩,是正式经本地私家医院预约来港产子。双非问题是指,非香港居民的父母为使子女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以生育旅行方式在港分娩,导致本港医院分娩床位不足。直至2013年,政府实施“零双非”政策,才解决双非来港产子的问题。

本土研究社亦发现,曾有地产商借助私家医院的批地优惠,发展地产项目,牟取利润。在90年代,恒基兆业投得仁安医院地皮,及后利用近一半的医院地皮兴建私人住宅“名家汇”,获益2至3亿元。审计署的报告指,按原定的医院发展计划,仁安医院可比现时增多400张病床。唯原先可投放至医疗系统的珍贵资源,被发展商挪用作牟取私利。

私营医疗系统的角色

有论者指,疫情暴露了公私营医院各自为政。政府未有深思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如何动用私营医疗系统。除了扩大医院的接收容量,基层健康服务(primary care)——即病人在医疗过程的第一个接触点,例如是普通科私家诊所、家庭医生,作为社区前线的角色十分重要。

虽然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医社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包括社区中心、家庭医生、社福机机,让市民于社区接受合适的基层医疗服务,希望在社区层面上,纾减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可是,随疫情在社区大规模爆发,即使政府现时在全港设立17间指定诊所,供轻症病人诊治,但远不足以应付庞大需求,亦似乎未有效动员普通科私家诊所、家庭医生等资源。

去年,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发表报告,归纳不同国家在COVID-19疫情中,加强基层健康服务的政策,有效地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集中资源应对疫情。政策包括推行居家护理计划、扩大社区药剂服务、善用远程医疗(telemedicine)等等。

在加拿大,不论是COVID-19患者或一般求诊者,均可在家中透过电话或视频诊症,减低外出传染风险外,亦减轻医院负荷。同时间,政府扩大药剂师处方药物的范围,市民可根据医生处方,前往附近药房配药。此外,政府亦提供家庭医疗保健服务,范围从健康教育到更复杂的医疗需求,例如康复护理、慢性病药物管理、临终关怀等等。以上政策使医院能集中资源处理重症确诊的病人,同时亦能照顾轻症病患的需要。

在公共卫生危机中,你认为私营医疗系统应担当甚么角色?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叶家润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