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北京冬奥在即,多国基于中国侵犯人权问题发起外交抵制,你如何看?

社会达至平等、环境受到保护、符合普世价值......你认为奥运主办国应具备甚么条件?

2021年12月7日,北京一名游客在首钢前钢厂与冬奥标志合影,该电厂现在是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总部所在地。

2021年12月7日,北京一名游客在首钢前钢厂与冬奥标志合影,该电厂现在是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总部所在地。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12-11 发起

社会达至平等、环境受到保护、符合普世价值......你认为奥运主办国应具备甚么条件?

各国藉抵制奥运来抗议中国的人权状况,为何人权议题会与体育盛事挂钩?

有意见认为抵制奥运违反体育运动的政治中立原则,你认为基于人权的抵制合理吗?

2015年,国际奥委会举行会议投票,选出北京作为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至今年12月,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先后宣布,基于中国的侵犯人权问题,将会“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不委派官员出席冬奥活动。

有意见认为,体育不应该受到政治干预,各国不应对冬奥予以外交抵制。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之下,国家应该停止抵制、令国际团结,还是继续透过抵制来表达对人权的关注?

申办奥运与人权问题

在多国外交抵制冬奥之前,不少地方已出现反对北京申办奥运的声音。今年2月,超过180个团体发表公开信,内容提及西藏、新疆、内蒙古以及香港的人权状况,批评国际奥委会对北京侵犯人权的问题视而不见,呼吁国际社会抵制北京冬奥,“任何形式的参与等同对中共威权管治的认可,以及对公民权利、人权的公然漠视”。

7月,欧洲议会通过议案,呼吁欧洲国家抵制北京冬奥。针对《港区国安法》实施,香港《苹果日报》总部遭大肆搜查、有人因《国安法》被捕、资产被冻结等,欧洲议会大比数通过无约束力议案,促请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考虑不要派遣代表出席冬奥。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表声明,批评议案“颠倒黑白”,表明“坚决反对将体育运动政治化”,基于政治动机而妨碍冬奥筹办是不负责任,将会损害各国运动员的利益和奥林匹克事业。

10月,国际奥委会表明不会就人权问题向北京施压。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科茨,人权是《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中的重要部分,国际奥委会非常重视,但其职责是确保举办奥运会时,奥委会内部或奥运内部没有发生侵犯人权行为,中国的人道主义情况不属于奥委会的职责范围,奥委会并非“世界政府”,没有能力告诉一个国家应该做甚么。

在中国各地本来的人权状况以外,于11月发生、被指出现打压消音的“彭帅事件”同样令国际关注,令更多人呼吁抵制冬奥。彭帅是中国女网球手,于11月2日指控前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性侵她,后来彭帅被指“消失”了数星期,大陆网上删除了有关指控的内容,引来国际担忧彭帅的安危。后来国际奥委会表示,主席巴赫与彭帅视频通话了30分钟,指彭帅安好,但有人质疑国际奥委会替大陆政府粉饰事件,依然忧虑彭帅在大陆是否安全,其人身自由有否受到侵犯,令抵制北京冬奥的呼声变得更大。

七国不派官员出席冬奥

直到12月,美国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随后有数个国家加入。6日,白宫宣布,基于中国大陆在新疆持续的侵犯人权行为,美国将不会派外交或官方代表出席冬奥。美国认为不派遣官方代表团已能发出“明确的信息”,并不会要求美国运动员退出奥运,“惩罚那些一直在训练、为这一时刻做凖备的运动员不是正确的一步”。

除了美国,立陶宛亦早已宣布不会派官员出席冬奥;新西兰则表示,基于疫情,已于10月通知中方不会派官员出席冬奥,并非外交抵制,但强调新西兰已多次就人权议题向中方表达关切。在美国决定抵制后,其他“五眼联盟”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宣布,鉴于中国侵犯人权的纪录,决定实施外交抵制,同样不会派人出席冬奥活动;科索沃亦于9日加入行列,表态支持美国,将会外交抵制冬奥。

各方反应

对于美国的决定,国际奥委会则回应,派人出席奥运纯粹是每个政府的政治决定,国际奥委会政治中立,对其决定“完全尊重”。中方则回应,美国政客未有在冬奥中受到邀请,却不断炒作外交抵制,是“自作多情”、“政治操作”,“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坚决反制措施”。大陆官媒甚至有专栏表示,希望美国总统拜登能够活到中国抵制2028年洛杉矶奥运的一天。北京之后又对加拿大提出交涉,认为加方的抵制做法违背《奥林匹克宪章》的“体育运动政治中立”原则,以及“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有国家支持抵制来反映对人权情况的关注,亦有其他国家不认同做法。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不会加入外交抵制,因为抵制的效用微乎其微,仅有象征作用。法国教育部长布朗凯,中国侵犯人权必须受到谴责,但体育不应被政治干预。俄罗斯奥委会主席波兹尼亚科夫认为,外交抵制是“毫无意义的举动”。他提及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从历史来看,我们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正在成功地与政治划清界限”。

历史上的奥运抵制

纵观历年奥运,抵制奥运主办国事件并不罕见,俄罗斯奥委会提到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当年亦遭到多个国家抵制。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哈菲佐拉·阿明遭到枪杀。美国要求苏联撤军,否则将会全面抵制莫斯科奥运,运动员不会参与奥运,但苏联未有听从,认为不应把政治带入奥运,于是西德、加拿大、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等60多个国家在美国牵头下缺席莫斯科奥运。

当时,国际奥委会抗议抵制奥运,指出做法是为了达至政治目标的不当手段,最终受害的会是运动员。到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苏联以“顾及运动员安全”、“反对奥运会商业化”作为理由,抵制参与奥运,被视为苏联反制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的举动,最后有10多个东欧国家,以及一些反美的国家一同抵制。

奥林匹克运动会强调“平等”、“多元”等人权价值,同时要求各国放下政治,专注于运动之上,你认为两者会否存在矛盾之处?

奥林匹克运动能否完全地与政治“划清界限”?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吴卓贤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