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丹麦“真人图书馆”可以“借阅”一个人30分钟,你如何看这种“阅读”体验?

你如何看“真人图书馆”以中介方式促进多元社会的作用?

丹麦“真人图书馆”。

丹麦“真人图书馆”。图:网上图片

端小二2021-12-01 发起

主办方指人们都对不熟悉的事存在偏见和恐惧,令社会日益分化,你认同吗?

你如何看“真人图书馆”以中介方式促进多元社会的作用?

“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将会是一个拓新社会模式的方法,还是一个只有热情的理想?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培养阅读习惯可谓是一种奢侈的时间。在让人疲惫的工作结束后,大多数人都用仅余的时间去娱乐自己,或者是与家人朋友见见面。但若然图书馆不再是平日我们所理解的地方,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交流,你又会否对这个“真人图书馆”产生兴趣?

在丹麦,就有“真人图书馆”计划,以人比喻为书。读者可以“借阅”一个人30分钟,真人图书会先介绍自己的背景,然后读者可以提出任何想问的问题,以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以及“阅读”他人独特的故事。

这个计划的创办人Ronni Abergel在2000年的罗斯克尔德音乐节中发起了第一次真人图书馆,后来此计划逐渐发展成一个非牟利组织The Human Library Organization (HLO),其总部位于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他们组织的宗旨是简单而响亮的两个字: “Don’t Judge”(不要去批判)。

任何人有兴趣加入成为“真人图书”的话,只需在机构官方网站上填妥表格,并讲述自己的故事。达成共识后,主办方会向参加者提供基本的训练,让他们能在被借阅时更好地表达自己。举办活动的地方则可以是学校、公共图书馆、大学、会议室或者其他的公众地方。

透过交流建立尊重

Forbes的报导引述创办人Abergel的访问,他表示这是一个自由的讨论空间。每个人都可以走进这个空间,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参加者非常鼓励去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因为问问题能够扩大讨论的空间,亦能作为人们作深入交流的突破口。

Abergel更补充,那些愿意被借出的“真人图书”,均拥有多元的背景和经历。在纸本图书中,不可能有如此详细且具有互动性的讨论空间。在人与人之间日益对立,充满了误解、偏见和欠缺真正沟通的社会中,“真人图书馆”能作为一个由下而上建立的中介,让“真人图书”和参与“阅读”的人都可以放下彼此因不理解而产生的恐惧,促进一个开明且互相尊重他人的社会。人们在评论和判断他人之前,应先尝试去接触和了解他们。

参与者的反应

CNN就“真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作深入的采访,其中描述了一位跨性别女士与有著传统性别观念的白人女性的一场对话。这场交流的开始并不顺利,作为“真人图书”跨性别女士主动向“借阅者”握手,但白人女士并未伸手和应,并开宗明义的表示自己是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徒。

跨性别者则称自己是一个开放的基督徒,并示意对方坐下来与她开展对话。最后,这场原本只是30分钟的交流竟延长至1小时,而作为借阅者的白人女性竟主动给了跨性别者一个拥抱,并感谢她这次的分享。

联合新闻网曾报导其中一名“真人图书”Iben的个人经历,他是一名有心理健康问题,并曾遭受性虐待的受害者。Iben向“借阅”他的人提供3种故事选择,分别为“性虐待受害者”、“如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处”以及“严重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她指自己在作为真人图书的4年间,从未有过令她难堪的经验。反而随著自己向他人诉说的经验逐渐累积,她亦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成长,也慢慢地尝试摆脱当初那个饱受情绪困扰的自己。

不同地区中的“真人图书馆”

HLO目前已经在超过80个国家或地区中主持或举办过“真人图书馆”的活动,因为疫情的关系,近年他们在官网中提供线上“真人图书”,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机会透过网络去阅读和理解不同背景的人,支援多元社会的建立,并用包容、理解的态度去改变自己的想法。

“真人图书馆”的概念亦在不同的地方延伸,包括欧洲地区的匈牙利、芬兰、冰岛,以致是亚洲地区的日本、台湾、韩国等。这种带著颠覆传统的图书馆意义的种子在被不同地方被看见和仿效,进而创造了大大小小的交流网络。

在香港,“香港真人图书馆”由《Breakazine! 突破杂志》与一代人公社在2011年开展,他们的组织宗旨是创造平等对话,在一群常被误解,又渴望被理解的人中,能聆听彼此的声音。目前该Facebook专页已获得8千多个赞好,并定期举办小型的“真人图书”分享会,接受公开予大众参加。在11月尾,他们才刚刚举办了与躁郁症康复者对话的真人图书馆活动。

今年的1月至2月,香港国际摄影节亦借用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举办了“酷儿真人图书馆”,以四位性别酷儿作为“真人图书”,以聊天方式让不同背景的观众朋友都可以放下对性小众的不理解和偏见,展开真诚的对话。

你愿意走出舒适圈,主动去翻阅这些“真人图书”去突破自己的思维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廖晓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