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面对反复不定的疫情,我们应该坚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

全民接种率未达目标、变种病毒屡屡出现,个案“清零”有可能吗?

2021年7月31日,英格兰哈利法克斯,马戏团灯光技术员Ryan Dobie于演出前接受2019新冠疫苗接种。

2021年7月31日,英格兰哈利法克斯,马戏团灯光技术员Ryan Dobie于演出前接受2019新冠疫苗接种。摄: Ian Forsyth/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8-25 发起

全民接种率未达目标、变种病毒屡屡出现,个案“清零”有可能吗?

你如何看新加坡当局准备把 COVID-19 当作流行病,准备与病毒共存?

有学者认为,寻求与病毒共存就是把未接种疫苗的人置于危险之中,你如何看?

自COVID-19爆发以来,各地政府为了应对疫情,纷纷采用严谨的防疫措施,全世界几乎进入停摆模式。可惜的是,在病毒出现将近两年的时间后,疫情仍未能受控。纵使人们陆续开始接种疫苗,但变种病毒的出现又再次打破“个案清零”的奢望。面对窘境,有声音则提出人们应学会“与病毒共存”,适应疫情下的新常态。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不可能永远封城”

不少地区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自疫情开始以来都一直倡导“零新增”策略。这些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关闭边境的限制措施,一度成功阻止社区传播病例。可惜,Delta 变种病毒来势汹汹,即使国家处于封锁水平,仍无法逃不过疫情反弹的窘境。然而,正因变异病毒的出现,各界出现有关国家应否“坚持清零”的讨论,部分政府更重新思考消除病毒的策略。

澳大利亚当局为抑制变种病毒的散播,自6月下旬就实施严谨的封城。民众不满长期封城,墨尔本及悉尼都出现反封城示威。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示,澳大利亚政府打算调整抗疫重点,由减少确诊人数改为重点关注重症患者住院人数。莫里森在《每日电讯报》上也写道,不必因为病例增加“而影响我们重新开放的计划。”他又指出:“不可能永远封城,这不是个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新西兰疫情应对部长希普金斯表示,(防疫)系统在 Delta 变种病毒出现之前运行良好,但现在看起来“不够充分,不够稳健”。

事实上,不少西方国家已放宽防疫措施,以低强度的模式来应对疫情。在德国柏林,8月开始的新学年,学童须在校内所有场所戴口罩,并且每周接受几次新型肺炎检测;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就以接种疫苗、最近康复或近期阴性检测结果,作为进入日常活动场所的条件;英国则在7月就解除防疫限制措施。

新加坡寻求与病毒共存

早在6月,新加坡的几名部长就在《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上表示,“我们的人民已经疲惫不堪”,“所有人都在问,这场疫情何时结束?如何结束?”

直至8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完成接种两剂疫苗的人口比例已超过七成,是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路透社报导,新加坡准备把 COVID-19 当成像流感一样的常见疾病,望与病毒共存。

目前,新加坡政府已放宽防控措施,包括恢复餐饮业堂食,容许已接种疫苗者入内,最多五人一枱,其他限聚令亦放宽至五人。另外又逐渐对外开放边境,放宽对香港、澳门以及德国和汶莱已接种疫苗者的入境限制,撤销隔离检疫要求。

新加坡医学专家,解封后,每年可能有几百人死于疫情,与流感死亡人数相当。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古阿烈说:“虽然与疫情爆发以来总共44人死于 COVID-19 相比,解封后每年几百人死于 COVID-19 听来让人震惊。不过,每年几百人死于流感,却几乎没人在乎。”

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学会会长淡马亚则表示:“要让全球各地的人不再因某种疾病而死,唯一方法是完全消灭这种疾病,目前人类只在天花方面做到这样。”

中国抗疫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于微博评估疫情时表示,疫情不会短期内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坚持清零”是否可能实现?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流行病学家麦可·贝克(Michael Baker)就认为,那些在重新开放的道路上走捷径的国家,正在把未接种疫苗的人置于危险之中,是拿他们的生命赌博。

贝克指:“到这个时候,令我很感惊讶的是,各国政府真的认定他们对这种病毒将在人群中如何表现有了足够的了解,才选择‘是的,我们将与之共存’。”

而中国则“坚持清零”,并再次实行严格的防疫措施。当个别城市出现感染个案,当局即进行一系列的封城、全民核酸检测等措施来应对变异病毒。

中国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认为,中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他认为英美等国为显示统治力和影响力,不顾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措施,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的再次泛滥。人类和病毒应该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中国则应该“将病毒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而在台湾,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曾批评,台湾若坚持“清零”策略恐遭孤立一事,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24日回应,“清零非目标,但方向不变”,也强调台湾经济并未因此受影响。

25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同系名誉助理教授龙振邦与名誉讲师赵晞扬于《明报》发表联名文章,表示防疫政策须与时并进,而“围堵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两者并不矛盾。

文章指出,在人类史上只有天花能成功被永久根除,而由于 COVID-19 不乏无征状感染者,故比扑灭天花更困难。面对外界讨论的围堵清零策略,众专家认为当外国无法清零,香港亦难长保零确诊,故现时香港应争取时间全民接种疫苗:“疫苗乃现阶段最实在、最能终结这场世纪疫症的武器。”

鉴于边境控制无可能滴水不漏,专家们提出四项建议:已完成接种及有抗体者,隔日作病毒核酸检测可放宽隔离期限;参加大型聚会或卸除口罩之活动,须出示疫苗接种证明;加强所有室内场所之新鲜空气流量;即使90%的人口接种了疫苗,市民日常仍须佩戴口罩,减少传播机会。

至于下一阶段的防疫策略,文章最后写道:“他日全民完成接种,届时能深入讨论共存方针。但疫苗接种率低,很难具体讨论。”

严谨防疫措施使人们疲惫不堪,但个案清零又看似不可能,各地政府该如何应对疫情?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施嘉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