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反垄断、限制数据收集,一系列针对网路巨头的新政将如何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

你怎么看待互联网巨头公司垄断市场的现象?你支持政府出手干预当前的垄断吗?

2021年7月30日,中国城市上海举行第19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网上影片平台Bilibili参展。

2021年7月30日,中国城市上海举行第19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网上影片平台Bilibili参展。摄:Chen Yuyu/VC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8-20 发起

你怎么看待互联网巨头公司垄断市场的现象?你支持政府出手干预当前的垄断吗?

对于互联网公司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你更信任由商业公司还是政府部门掌握?

对于包括指纹、面部识别、声纹识别的生物认证技术,你使用时是否有担忧?为什么?

8月17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主要针对“二选一”、数据“杀熟”、虚假流量数据等行为收紧监管。

二选一”指互联网公司的限定交易行为,禁止商家或服务提供者在竞争平台提供商品或服务;而数据“杀熟”则是对老用户收取更高费用,或显示更高价格的行为,比如外卖平台对老用户收取更高配送费,老用户在机票预订平台会搜到比新用户高的价格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亦即将第三次审议《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限制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将未成年个人信息列为敏感信息。华尔街日报认为此草案类似于欧盟法律中的《通用资料保护规则》(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后者则是目前世界最严的网络数据保护框架。

据媒体报导,相关新政发布后,中国互联网巨头股价即降,京东、阿里巴巴和腾讯股价分别下降了5.2%、4.8%及4.1%。

互联网反垄断一再收紧

近期来,中国对互联网行业加强反垄断监管,包括对22起互联网行业投资案件集中立案调查,涉案企业均为互联网巨头:滴滴、阿里、腾讯、苏宁易购及美团。

据BBC报导,中国排名前30的应用程序中,有超过20个来自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巨头企业市值均达到10万亿。咨询公司博达克(BDA)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评价两家巨头“已经从创新者变成了市场主导者”,互联网初创企业如果想避免与行业巨头竞争,就只能静待被其中之一收编。

数字音乐版权方面亦进行反垄断,终结“独家版权”时代。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腾讯音乐及相关公司在30日内解除其独家音乐版权。在此之前,腾讯音乐拥有国内外约40家音乐公司的独家版权,其中包括周杰伦创办的杰威尔音乐,以及全球三大唱片公司:华纳、索尼、环球。

腾讯音乐于2016年与中国音乐集团(CMC)合并,当时CMC旗下的酷狗及酷我音乐和腾讯旗下的QQ音乐位于中国移动音乐市场份额的前三位:酷狗音乐占28%,为市场份额首位,QQ音乐份额为15%,位居第三的酷我音乐占比13%。

2016年的合并中,腾讯音乐买入了61.64%的CMC股权,取得了CMC的单独控制权。由于此次交易造成了排除、限制相关竞争结果,不同于此前的22起案件,在罚款以外,市场监管机构亦要求腾讯音乐采取措施使音乐市场恢复原本的竞争状态。

对腾讯音乐的处罚是首例要求垄断者恢复市场竞争秩序的案件。

中国网络数据安全

今年6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将于9月开始实行。公安部原副部长陈智敏认为,数据安全首先关系到国家安全,数据垄断和霸权会造成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

陈智敏建议落实《数据安全法》要做到主体在民、主权在国、企业开发和共享共用。陈认为,个人数据权地位等同人格权和财产权,是公民基本权力,而国家应该拥有政权范围内数据的生成、传播、监管和审查等权力。

7月,中国网信办宣布对滴滴出行公司开展审查整改,指其涉及违法收集个人信息,更将数据泄露给美国。滴滴公司副总裁李敏在微博反驳了向外国泄露数据的指控,并表示会对宣称公司转移数据的微博用户提出起诉。

中央纪委在7月7日发布《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一文,提出要严格限制数据出境,未经主管机关批准禁止将境内数据提供给外国司法、执法机构。

相关讨论

中国移动支付十分发达,而移动支付使用到的生物识别技术则牵涉到个人信息保护之忧。调查显示,2020年用户对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度较前一年下降,而个人信息泄露和安全隐患是用户最担心的问题。

一系列管控政策下,互联网企业股值普遍下跌,7月27日香港恒生科技股下降8.7%,美团股价下跌达17%,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下跌约10%和7.7%。

《彭博》认为《数据安全法》意在赋予国家掌控互联网公司管有的数据资料的权力,而国家可以依此法关停数据处理不当的公司。

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知乎等平台可见讨论以支持为主,许多网民表示对平台过度收集数据和泄露个人信息问题早有担忧

2018年,百度公司CEO李彦宏曾表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在当时引起热烈讨论,以不满的声音为主,网民表示“不是愿意换,是没有选择”。

你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前景?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