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调查指逾六成香港少数族裔住㓥房、九成曾被拒租,少数族裔住屋问题如何解決?

有声音认为帮助少数族裔等同于分薄社会资源,少数族裔与港人权益间该如何平衡?

2017年3月28日,香港的公寓里一个棺材房。

2017年3月28日,香港的公寓里一个棺材房。摄:Kin Cheung/AP/达志影像

端小二2021-06-29 发起

你日常生活中多机会接触少数族裔吗?就你观察,社会对他们的标签曾淡化过吗?

有声音认为帮助少数族裔等同于分薄社会资源,少数族裔与港人权益间该如何平衡?

有团体指出政府对少数族裔扶贫支援不足、公屋大单位不足、职津申请困难等,你认为这些问题可如何解决?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下称“社协”)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期间,访问120户租住私人楼宇、持香港永久居民或居留权的基层少数族裔家庭,发现近八成为四人以上家庭。惟社会房屋及公屋供应量低,少数族裔家庭租屋期间又处处碰壁,当中逾六成受访者居住于㓥房,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为42.3呎(约4平方米),租金中位数高达6600港元(下同),当中有92%受访者曾有被拒租的经验。

其中,92%的受访者为工作家庭,但88%是依靠一人独力支撑生计,收入相对不高,家庭收入中位数大约为17000元。社协少数族裔人口由2006年的15万人增至2016年的26万人,惟少数族裔的贫穷问题亦有恶化,当中近2万名少数族裔于2016年跌入贫穷线,贫穷率也达到19.4%,情况令人担忧。(2019年政府界定住户贫穷线为1人每月收入4500港元,2人为1万港元,3人为1.66万港元,4人为2.14万港元,5人为2.2万港元,6人及以上为2.3万港元,低于有关水平即属于贫穷。)

报导中,有受访者称曾被业主强迫一次过连缴14个月、合共12万元租金,但居住环境卫生恶劣,组织促请政府加快兴建公屋大单位外,并应订定让少数族裔融合香港社会的政策。

少数族裔面对的住屋问题

据报导,香港少数族裔在寻找住所其间,都曾遇到不少业主对自己文化存有曲解的情况。一名印度裔妇人曾有业主得悉他们是印度裔后,竟担心他们会在屋内煮食咖喱而引起气味问题,“我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她说。分享者 Grace 则表示“由于我们不懂说广东话,很难与业主沟通,只能尽量向他们表示友好的态度”,惟最后也只获提供环境恶劣的㓥房居住。

除此之外,社协干事张楚瑜表示,大约有七成五受访少数族裔家庭生活在贫穷线以下,但他们租屋极其困难,经常被中介或业主歧视,甚至要求较巿值高出一截的租金才肯出租。

巴基斯坦裔的阿谦,在香港生活十多年,一家六口租屋曾多次碰钉,试过被业主要求出示至少为期半年的薪金证明。现时以每月8800元租入一个面积约200呎、一房一厅的单位。然而,阿谦后来询问其他香港地盘工友,才发现同类型单位月租仅为3800元左右。

而在此前,阿谦曾租下一个7200元的㓥房单位,但先被留难称必须两个月前通知搬屋,但又拒绝签约作实。当阿谦给予足够通知期搬屋后,业主又私下扣起其中一个月的按金,由于双方没有租单证明,即使报警亦不获受理。疫情之下,家庭支出都仅靠阿谦一人薪水支撑,收入大减、曾跌至月入8000元的他符合申请在职家庭津贴的资格,但由于文件繁复,若无社工协助下不懂填写。

支援政策上的缺失

社协提出9点分析,包括少数族裔扶贫支援不足、公屋大单位不足、漠视弱势、职津申请困难、政府部门各自发布信息、每队外展队服务4万户少数族裔家庭、欠缺追踪、歧视严重和成人中文学习架构零散。

社协认为语言对少数族裔融入社会很关键,虽然政府每年投放逾7300万元支援他们的教育,但受惠对象以学童及青少年为主,需要较长时间验证成效。至于现时成人中文班课程的内容、师资和时数不一,成人在碎片式学习下令中文水平欠佳,连带影响信息接触、就业、子女教育的支援等,加深贫穷危机。

其又提到少数族裔贫穷人口较多聚居于油尖旺、深水埗及九龙城,但工作全部归纳至九龙外展分队,而政府划一将外展队分为港岛、九龙、新界3区是进一步拉扯紧张的人手;并提到全港有逾12万少数族裔住户,每队外展队平均需服务4万户,令人怀疑若维持现有编制,可受惠少数族裔贫穷户有限。

社协干事张楚瑜指少数族裔家庭对中文理解的困难,加上外展社工队服务队是主动接触及协助有需要的少数族裔人士与主流福利服务联系的工作,这个中间人人手严重不足时,导致接收政策支援的信息极少,他们很多时不知道如何成功申请在职家庭津贴,甚至无法获知社会房屋的存在。

Hong Kong Refugee Ministry Group 发言人 Hans Lutz 表示,目前平等机会委员会及地产代理监管局在支援少数族裔或寻求庇护者方面非常局限。组织代表更指出,根据《种族歧视条例》,目前尚未有防止国籍歧视的保护措施,是一个重大漏洞。

帮助他们的建议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以房屋相关、扶贫相关和社会共融相关3方面去提出10项建议,例如是每年兴建3.5万个公屋单位,按比例增建丙丁类单位(丙类:约31平方米,可编配3至4人; 丁类:约35平方米,可编配4至5人) ,并增加构件式公屋单位面积、放宽职津受惠条件,包括按住户人数细分6人或以上家庭入息标准,让更多特大家庭受惠;制定时间表更新所有政府部门网站,提供最少8种常见少数族裔语言,长远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平台以及落实平等租住权,以及同时设置诱因鼓励业主将单位租予少数族裔等。

过去,现任新民党党员、时任自由党青年团主席李梓敬曾在《城市论坛》讨论少数族裔居住问题。当时他指出香港房屋已供应不足,若分配资源帮助少数族裔,会分薄其他市民资源。他建议增加房屋供应,从源头解决问题。

不过,有论者指出,居住是生活的必要条件,少数族裔最终仍然会租到屋。问题是被标签加诸身上的时候,他们很自然会受到各方面的剥削。其又指“增加房屋供应就能解决问题”这种说法虽然漂亮,但却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现实情况是香港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透过大幅增加供应至解决住屋问题;第二,少数族裔若在这方面受到歧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是被剥削的一方。

其建议透过额外租金津贴,提升他们对业主的吸引力,所谓沟通、歧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政府可透过机制让市场有足够信息区分出无辜被标签的“好租客”出来,认为可以由政府出资成立一个保险基金,为所有合资格的少数族裔租客承保。

歧视的问题发生在少数族裔身上,真的是不可避免的事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沈旻静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