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时代的眼泪:Yahoo!知识+将关站,你有什么回忆存留在那空间里吗?

自媒体时代,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问答网站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

纽约时代广场一块Yahoo!广告牌。

纽约时代广场一块Yahoo!广告牌。摄: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4-12 发起

你过往曾有在 Yahoo!知识+ 发问或回应过吗?你最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以前人人为“20点求解!”争相回应,如今讨论区却悄然式微,你如何看个中原因?

自媒体时代,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问答网站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知乎又是否少数成功的问答平台例子?

4月6日,Yahoo知识(台译:Yahoo奇摩知识+,英文Yahoo! Answers)发布公告,表示从美国东岸时间4月20日起,Yahoo 知识+ 网站将转为仅限浏览模式,无法发布新提问或回答,而5月4日起,此网站将停止上线已长达16年的服务。

16年,足以让孩童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亦是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阶段。网络从年轻人专属的新奇事物变成各个年龄段生活、工作的寻常部分,网络世界的生态则随著科技进步和受众改变发生了堪称颠覆的变化。十几年前闻所未闻的社交媒体、串流媒体,现在已经普及。而这个从2004年12月开始陪伴了网友渡过了16个春秋的问答平台,终在2021年谢幕离场。

Web 2.0 时代下的成功产物

Yahoo知识+ 最早于2003年在韩国开设,其后逐渐在全球至少19个地区建立,2004年12月进入台湾,2006年2月进入香港。Yahoo知识+ 为一完全免费、以社群导向的平台。用户只需要使用 Yahoo ID 登入,即可以向平台发问、回答他者问题,甚至发起投票等行动。

特别的是,为了鼓励使用者积极作答,知识+ 设有等级、点数机制:回答问题可以得到2点数以升级,而最佳答案更可获得10至40分的奖励。于发问题目中强调“20点求解!”,正是在点数升级系统下吸引网友回答的利器。网友在网络世界向陌生人求助获得答案,或是勤勤恳恳地提供高质或搞笑的答案以积累点数升级,Yahoo知识+ 赖以生存的时代,正正是靠著新网络生态——Web 2.0 支撑起来。

2000年代初的互联网生态和现在完全不同。网页设计师达西·迪纽西提出了 Web 2.0 的概念:相对于万维网(World Wide Web)之父添·柏纳斯-李最初设想的用户单纯搜寻和读取信息的 Web 1.0,Web 2.0 强调用户生产内容。包括 Facebook、Twitter、Plurk(噗浪)和新浪微博在内的一批社交媒体,还有用户可以自己撰写内容的维基百科,都是 Web 2.0 的代表性产品。

在 Web 1.0 时代,互联网是信息的单方面提供者,网站管理方负责提供信息。而 Web 2.0 时代的互联网则是一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提供或传播信息。Yahoo知识+ 诞生的时间,正是大量 Web 2.0 时代产品进入市场的阶段,顺应了技术发展的浪潮。

然而,面对致力于网路搜寻的 Google 突然崛起,Yahoo 称霸的时代开始褪去。有分析认为,注重内容管理的 Yahoo 在搜索引擎技术上不如 Google 完善,广告业务拓展困难,使其未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有媒体认为,Yahoo 相比技术更注重内容,纯媒体公司的定位难以在商业世界存活。

另外,问答平台其实自已本身也不断在进化,像是主打容易获得专业回答的问答平台 Quora 的出现,或是美国社群网站 Reddit 新开设“请教Reddit...”(Ask Reddit...)版面后,Yahoo知识+在竞争中也不免显得势弱。

回忆:被时代抛下的热梗

虽然这已经不是 Yahoo 首次停用旗下功能,但关站消息一出,港台网友纷纷开始怀念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知识+ 红人金句。在2018年,Yahoo 曾停用了其通讯软件 Yahoo! Messenger(台译:Yahoo!奇摩即时通)。

香港网友整理了一系列令人摸不著头脑的搞笑问题,比如“和李克勤合唱的小刚是不是Pokémon的小刚?”“如何种植豆腐花?”“诗人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尽?他为什么不向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求助?”这些问题不少已被 Yahoo 知识删除,有网友整理于高登讨论区存档留念。

另一个被台湾网友集体怀念的知识+ 传奇名人就是“我是手枪伯”。网名为“手枪六十四伯”的奇摩知识+ 用户,以他自成一派的回答格式和天马行空的搞笑内容红极一时:“你好,我是手枪伯,这个问题问我就对了!”目前,知识+ 之外的网络世界仍记录著他的事迹,如巴哈姆特痞客邦部落格。

自媒体时代下,问答平台还能如何走?

为了怀念,有网友重上了一次知识+ ,却不禁感叹“现在上去也只能找到十年前的回答”。然而,这位网友收到的回应是:“不然你以为为什么要关站”。

当一个时代谢幕离场时,感伤怀旧总是不可避免,但新产品——如脸书、Instagram 和 Snapchat——更能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它们逐步占领人们的上网时间,渐渐取代“时代的眼泪”们。

互联网进入自媒体时代,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知识和经验,也可以透过留言、私讯等轻易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这样的环境下,专门用来问答的平台开始显得吸引力不足。

Yahoo!知识+ 问答互助的线上沟通模式,类似网络讨论区的运营方式。近年来,尽管仍有包括连登、巴哈姆特在内的讨论区热火朝天地运营著,整体来看,网络讨论区的确无可避免地日渐式微。这一现象不仅是在港台,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也是如此。有中国大陆网友从使用体验和盈利模式分析讨论区衰落的原因,也有人感叹互联网用户群体下沉,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越来越难。

从事电子竞技运营的知乎网友 “波斯龟”直指,中小型论坛是几乎无法盈利的,广告投放有限,论坛通常是附属于其他大型网站。在另一个知乎提问“论坛为什么会衰落”下,有网友指出,讨论区是内容导向。但维持高质量内容的产出需要成本,讨论区流量不足则无法负担。然而吸引新用户流量的代价,就是大量低质无意义内容涌现,久而久之失去了讨论区本身的意义。

知乎是否少数成功的问答平台例子?

其他问答网站,如中国大陆的百度知道、知乎,英文互联网的 Quora,仍在以自己的方式运营著。

知乎于2011年1月正式上线,早期实行邀请制注册。知乎创始人周源曾在2012年说,知乎的初心是“持续产生高质量、可沉淀的信息,并让有价值的人和信息都关联起来”。小众精英社区的定位引起了大众的好奇,淘宝上甚至一度出现了出售知乎邀请码的生意。

2013年4月,知乎开放注册,一年时间从40万用户扩大到400万。从小众到大众,知乎的讨论氛围发生了很大改变,内容质量有所下降。周源说他不后悔,因为他想让知乎成为面向大部分人的知识平台。2016年,是知乎大规模进行商业化尝试的一年,开展了电子书、付费Live等收费服务,其后的2019年更开设了付费会员模式“盐选会员”。

知乎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今年3月更在美股上市,网站定位逐步转型,其间也有老用户流失。在“X为什么离开知乎”的话题下,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对当今知乎气氛的不满:审查删帖、讨论氛围偏激、讨巧“抖机灵”回答泛滥等。商业合作的矛盾更在2017年和2019年引发了知乎大V(有一定粉丝和影响力的用户)集体出走事件。

时评人张书乐认为,知乎采取的是“小步慢走的试错方式”。张认为,知乎虽然走向了大众化,但内容上仍维持著泛专业化的定位。

不过从商业角度上看,知乎近年虽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2019和2020年知乎共亏损15亿人民币,却在十年时间完成了八次融资,一直颇受资本青睐。而如今,知乎美股上市不足一个月,这一问答平台商业化转型是否成功尚需时间考量。

自媒体时代,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问答网站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王瑜婕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