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小端网络观察:看得到的台湾“鲑鱼之乱” ,看不见的原住民改名困境?

当大家都开心地讨论“鲑鱼之乱”,也有网民质疑,为何汉人随便改名,然而原住民却无法改他们自己的传统姓名?

2015年10月17日台北,来自学校和原住民部落的鼓队在街头游行。

2015年10月17日台北,来自学校和原住民部落的鼓队在街头游行。摄:Craig Ferguson/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3-18 发起

连锁回转寿司店推出谐音促销活动引发改名潮,你也有被这波“鲑鱼之乱”吸引到吗?

“鲑鱼之乱”中,有网民质疑为何汉人随便改名,然而原住民却无法改他们自己的传统姓名?

有网民认为名字必须有汉字,是不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说法,你如何看?

台湾近日有连锁回转寿司店推出“鲑鱼在哪里”谐音促销活动,只要姓名与“鲑鱼”同音同字,便可在3月17日、18日凭证件免费享用寿司。相关内容瞬间引爆网络,甚至真的有超过百人至台湾户政事务所将名字改为“鲑鱼”,亦有民众发挥创意,改名为“无情爆吃鲑鱼流氓”、“鲑鱼全部都给我端上来”等,其中字数最长者为“陈爱台湾鲍鲔鲑鱼松叶蟹海胆干贝龙虾和牛肉美福华君品晶华希尔顿凯萨老爷”。

据台湾《姓名条例》规定,每人有三次改名机会;意即,近日出现的“鲑鱼小姐”和“鲑鱼先生”,改回原名后只剩下一次改名额度。有网民表示,“谢谢鲑鱼行销,让台湾人知道一生中可以改三次名字而且还可以超过四个字”。台湾内政部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提醒民众,“请大家慎思爱护自己的好名字,好好珍惜使用户政资源”,以免踏上“不鲑路”。有网民认为“鲑鱼之乱”是浪费行政资源,称“当人民为了免费而浪费国家资源,那就表示人格教育还不够成功”,“权益不是让民众滥用的,且申请再制也是会造成多余的浪费,环境的负担”。

但也有网民反驳指,“法规给予每个国民本身就有的权益且不是编制外额外花费,也没有社会资源排挤效应,想多了”、“取名字跟改名都是制度内的事,制度内的事怎么运用都是自身权益,有创意的运用自己的权益,我觉得这样很棒。喊著蠢跟浪费资源的人,通常都是对制度不存疑的人,连存疑跟运用都不愿意,更何况推翻不正确的制度”。

然而在这场鲑鱼之乱所有人都很开心的转发讨论相关内容之时,也有网民质疑,为何汉人随便改名,然而原住民却无法改他们自己的传统姓名?

姓名必得有汉字,不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姓名条例》第4条规定,台湾原住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传统姓名或汉人姓名,均得以传统姓名之罗马拼音 #并列 登记;而内政部户政司〈原住民姓名及罗马拼音相关说明〉指出,原住民姓名登记方式可采四种样态,包括“汉人姓名”、“汉人姓名并列罗马拼音”、“传统名字”、以及“传统名字并列罗马拼音”。

意即,若有原住民族希望在身分证上 #单独 列罗马拼音,将不被接受。

有原住民族网民发文表示,“我觉得最荒谬的是,汉人可以为了吃免费鲑鱼改名闹事,原住民族人要求身份证要单独使用自己的族语拼写姓名,内政部却说不可以、会影响社会认知困难”。许多持相同立场的网民认为,政府不接受在正式文件上单独使用罗马拼音,是完全不尊重原住民族的语言与传统,亦背离台湾当前所提倡的多元族群与多元文化的教育;有网友直指欧美某些国家有多语言区,制度与沟通并没有不妥,只是看政府愿不愿意去做而已;还有网友认为,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也牵扯到后代子孙的文化认同,这样混淆不清的问题,必须立即停止。

有网民指,“我无法认同目前这样独尊华语的做法,我们目前也有《国家语言发展法》要保障因为华语而逐渐凋零的其他语言,所以至少可以从这方面著手。”

事实上,现任台湾总统府发言人 Kolas Yotaka 在担任立法委员时,便曾致力于促成《姓名条例》修正案通过,让原住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身份证上能单独使用罗马拼音,但最终未能成功。当时她离开立法院、转任行政院发言人时便称,没能让《姓名条例》修正案通过是她“最大的遗憾”。

不过也有不少网民不认可改名使用罗马拼音的讨论,他们以沟通效果为由予以反驳:“为什么要分什么汉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都是台湾人可以吗?什么方法可以让多数人同意而且沟通联系方便才是重点。让原住族语拼音为主就大多数人看不懂啊,行政机关或是警察无法清楚辨认也是重点啊,在部落的警局或派出所也许多原民朋友,你要不要参考他们的想法,看完全用拼音当名字他们赞不赞成?”

有网民进一步指“尊重你们的语言与文字是应该的,只是看你语言的用途为何”,将语言的用途分为“族内沟通”及“族外沟通”,称前者情况使用原住民族语没有问题,但后者便会造成沟通上的困难。该名网民称,“与其说是尊不尊重的问题,不如说是沟通工具的选择问题。有鉴于此,我觉得汉字与拼音并列、应该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比较可行之道。”

另一名声称自己“完全支持以罗马拼音呈现族语名字”的网民表示,“考量台湾现时的语言环境及实务需要,或许罗马拼音与中文名字并列仍是需要的”。他以游览车等重大交通意外为例,指灾难现场需要快速辨识伤亡者,医护人员也需要透过并列的中文名字,才能快速进行诊治。

面对上述提出的沟通问题,有网民认为,“名字背后的意义大于语言功能吧,包含民族性、家族背景各样原生的意义,不只是单单用来沟通,名字改来不是只为了让别人懂或读得出来,他是个人识别,强调的是选择权。再来,其实国外超多当地人也不懂念很少见的名字,问本人就好啦,认识别人名字是一种尊重。”

同时也有网民不认同以族语不便沟通为由,限制原住民族权利,指许多汉人姓名的选字也不是常见字,同样无法达成沟通目的,称“为什么一定要迁就汉人?很多汉人选不常用字,有考虑别人看不懂吗?当初强制原住民汉人姓名,有考虑原住民看不懂吗?为什么一定要迁就汉人?”有网民则与其他族群进行比较:“如果汉人看不懂拼音,那我倒想问进入台湾的外国人、或是移工、新住民,他们的证件是谁核可的呢?拜托,不是汉人看不懂,而是汉人不想看懂。真的不用装可怜”。

有网民认为名字必须有汉字,是不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说法,你如何看?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黄傲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