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中国大陆禁用胶饮管,新令会成功减塑还是适得其反?

你有用过纸饮管或其他可分解的饮管吗?用后感如何?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2017年7月22日四川理塘县,西藏妇女在理塘县在酒吧饮啤酒。

2017年7月22日四川理塘县,西藏妇女在理塘县在酒吧饮啤酒。摄:Wang HE/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2-09 发起

你有算过一天用多少支饮管吗?饮管是否生活的必需品?

你有用过纸饮管或其他可分解的饮管吗?用后感如何?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像珍珠奶茶之类有配料的手摇饮料,不用饮管可以吗?

“用纸饮管喝奶茶时像啃卫生纸芯”、“喝着喝着纸饮管突然散开了”。

中国大陆民众最近纷纷在网上分享使用纸饮管的感受,因为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国餐饮业在新的限塑令下,被禁止使用不可分解的胶饮管。

据央视财经报导,2019年全中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中,塑胶饮管近30000吨,约460亿支饮管,长度可绕地球230圈,重量相当于4082万杯重约735克的珍珠奶茶。有快餐店、手摇饮料店员透露一天能用数百至一千支饮管。

新限塑令满月,纸饮管当道,有店铺未弃胶饮管

新限塑令实施至今一个月。有记者走访北京三里屯,发现几乎每间饮料店都继续放置胶饮管任人取用,有仍在使用胶饮管的饮料店员解释,需要等公司调配纸饮管到店才能更换。

已弃用不可分解胶饮管的商店,转而提供纸饮管或聚乳酸饮管。聚乳酸饮管以粟米、木薯和甘蔗为原料,在堆肥条件下,只需90天就可被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但有厂商指,聚乳酸饮管整体平均成本比胶饮管贵5到6倍,纸饮管则贵约3至5倍。在成本的考虑下,饮料店倾向以纸饮管代替胶饮管。

可分解饮管实用与环保性成疑

对于部分顾客来,虽然支持环保,但并不喜欢纸饮管的口感。有顾客反映:“(纸饮管)影响我喝奶茶的快感,喝到一半,它会有点烂烂的、吸不上来那种感觉。”有记者进行实测,把聚乳酸饮管、粗和幼的纸饮管泡在奶茶中。一个小时后,纸饮管明显发胀、变软,幼的纸饮管变形尤为严重,聚乳酸饮管则没有外形没有大变化。该记者认为,这些饮管对饮奶茶的口感影响不大。

然而,使用可分解的饮管就一定能保护环境吗?英国麦当劳发言人在2019年曾说过,为方便顾客饮用饮料,在制造纸饮管过程中刻意将材料加厚,使饮管不致被饮料浸软浸湿。所以材料本身是可回收的,只是经过重重加厚之后难以被废物处理厂商处理。

虽然纸饮管跟聚乳酸饮管都能被分解,但学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上有难度。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高级讲师钟姗姗博士便表示,纸饮管在堆填的状况下被垃圾胶袋密封,细菌要将纸饮管完全分解仍有一定难度,所谓纸饮管“可堆肥”,也只表示纸饮管不阻碍堆肥设施运作。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解释发生分解的条件:“对于温度,如果达不到55度以上,你的含水率相应的不能在50%左右,它就很难发生(分解),包括氧气的含量,必须这些也要充分。你还需要去建(环保)配套的,收集、运输这样的一个系统。”

部份大陆民众除了对纸吸管表示不满外,也分享了一些奇葩设计取代胶饮管,反问“环保意义何在?”

网民刘美含拍了条影片,影片中可见,新型饮料的包装开口加了块胶盖子,大小约为原本杯盖的一半,刘美含写道:“取消了塑料吸管,搞一块面积更大的塑料覆盖在上面......杯子加袋子整体都是塑料制品,只禁塑料吸管的意义大吗?这形式主义真是绝了。”又寄语将来能真正做到禁塑。

香港“无饮管运动”成功减少胶饮管使用量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自2017年起开始“无饮管运动”。该保育基金调查发现,香港的塑胶饮管使用量持续下降,从2017年的17亿支减至2019年的10.8亿支,但调查同时显示香港人现时每星期平均仍使用4.31支饮管,认为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依然严峻。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与不同机构合作,参与“无饮管运动”的机构需承诺停止主动供应即弃胶饮管,或只会提供可重用或可生物分解之饮管。直至2019年,已有超过1700多间餐厅、教育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支持参与“无饮管运动”。

不用胶饮管的其他选择

如果喝珍珠奶茶的时候不用饮管,又有甚么选择呢?“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创办人刘永龙建议,“店家最好用碗装,不要用高杯子”。他认为这与上海的小汤圆型态类似,只是上海人习惯把小汤圆看作是汤品,所以用碗装,用汤匙吃时也方便。

台湾有学生发明了可循环使用的“漂浮珍珠奶茶杯”,用了一个小内杯去放珍珠,小内杯放在大杯子的顶部,可以防止珍珠沉在杯底。这个杯子获得台北设计奖、台中创新设计竞赛等奖项。出名爱喝珍珠奶茶的知名 YouTuber 滴妹,就曾经试用过这个杯子,她认为这个杯子整体来说:“很酷!”,喝的时候要像用饮管那样,稍微吸一下,珍珠就很快会出来了。而且把杯子倾侧时,珍珠奶茶也不会漏出来。

针对中国大陆新限塑令,有环保组织则认为,单靠自律不太可行,当局执法要更严厉。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孙敬华认为,即便法规存在,但监督力量不够,也只会让理念流于形式,“仅仅通过倡导的形式,就让所有人能达到,道德很高、环保目标很高的标准去做到,我认为是不现实的。”

要达到减塑的目标,一定需要配合法规的强制执行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黄美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