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刷臉時代:淘寶上兩元就能買到千張人臉照,大數據時代下私隱安全該如何破局?

收集人臉信息的渠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當中有哪些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細節?

2018年4月22日,中国福州的海峡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一次数码中国峰会期间,显示器上的脸部识别系统。

2018年4月22日,中国福州的海峡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一次数码中国峰会期间,显示器上的脸部识别系统。摄: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10-29 发起

收集人脸信息的渠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中有哪些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细节?

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焦虑从何而来?你会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脸信息?

在“刷脸”时代,有人图方便也有人抗拒使用识别技术,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

通过眼睛中植入的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特殊晶片,人们可以立即获取视野范围内的陌生人的生活信息。

这是2016年红极一时的科幻英剧《黑镜》(Black Mirror)中的场景。当时的观众可能没有想到,4年后,“刷脸”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结账时“刷脸支付”、回家时“刷脸开门”、手机“刷脸解锁”,2020年已经步入“刷脸时代”。

10月26日,央视网经济频道的一则报导指出人脸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今年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嫌疑人利用“AI换脸”技术骗过人脸识别实施犯罪。经过测试,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本不高的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手机,成功率高达3成。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不到10元可以买到5000多张人脸照片。这一报导引发网友担忧,我们的人脸隐私是如何被窃取利用的?人脸识别技术真的安全吗?

人脸如何成为一门“生意”?

当央视记者询问售卖人脸照片的平台客服,有关图片是否涉及版权时,客服表示否认,但无法提供任何可以证明照片版权的材料。那么售卖人脸信息的黑产生意是如何获取这些隐私信息的呢?

在知乎问题“个人隐私是否会随著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以至不存在?”下,有网友指出,大数据时代,隐私问题有六点独特之处:一是极其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第二点,你几乎无法追回隐私;第三点,个人很难在无孔不入的非法侵犯面前保守隐私;第四点,在个体方面严重的认知偏差;第五点,个人无处可逃;最后,隐私很难被恰当定价。

在人脸隐私方面,这六点同样适用。

如果不是从事与隐私相关职业,大部分人都对自己脸部信息被采集的过程和用途都一无所知,即便发现自己的人脸照片被盗用,也难以溯源找到求偿对象,遑论维权。

有网友将人脸信息的黑产链条概括为“下游黑客盗信息,中游黑客卖工具,上游黑客钓大鱼。”

其中“下游”是指收集人脸信息的渠道。这些渠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同时又容易被忽视。例如,朋友圈一些测“面相”、测“颜值”的小程序往往需要测试者上传自己的正面照片,以一款名为“超准AI智能”的小程序为例,上传照片即可获取一份含有打分的面相报告,据小程序上的统计数据,做过该测试的已经有近百万人。

此外,一些app下载时的用户协议会要求“读取本地内存”的权限,如果用户手机相册中存储了身份证的扫描版本,或者有人脸识别的记录,就有被读取并且盗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数据也是黑产的一部分“货源”。在微博,Instagram等公开社交平台上传的日常生活照,车票照片等都有被盗取利用的可能。

人脸识别引发安全焦虑

自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有关其安全性的负面报导和争议就从未停歇。

近日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中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去年9月,北京青年报就曾报导,网络商城中有商家在公开售卖“人脸数据”,数量达17万条。这些“人脸数据”涵盖2000人的肖像,每个人约有50到100张照片。记者辗转联系肖像被售卖的当事人,两位受访者均表示对自己的照片被采集出售的情况一无所知。

今年10月,新浪科技曾报导“0.5元可买到匹配身份的人脸数据”。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照片可能被不法分子进行活化,被用作办理网贷或实施诈骗。

此类报道层出不穷,民众的安全焦虑也随之而来。

据新华网报导,在2019年10月28日,由于动物园将原本的验证指纹入院政策改为采用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案由就是人脸识别。该案成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

今年4月,出于疫情防控的安排,江苏常州的多个社区居民被要求安装“人脸识别”小程序,必须上传人脸照片,录入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才能通过验证进入小区,这一举措受到涉事业主的反对和抗议。

《光明日报》指出,作为一种隐私信息采集,人脸信息的敏感性很高。“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一些社区给出的业主和租户不同的选择权利和余地,也不免让人产生歧视性待遇的联想。”

安全焦虑如何破局?

有网友指出这样的安全焦虑不无道理,人脸信息被采集盗取利用的难度很低,但对于被盗取者而言,维权成本却十分高昂。

该网友认为,现有的环境下,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只能期待未来国家监管部门入场,对商业应用上个人信息滥用的行为进行严惩,任何公开或私下收集个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互相挂钩的行为,都应当受到公安或其他公共安全相关部委的入驻调查,才能从源头切断这一条黑色产业链。

光明时评也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的立法监督宣传工作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没有边界,但技术的使用应有边界,这个边界应该及早确立下来。”

除此之外,个体的隐私意识也至关重要。光明时评同时指出:“网络时代,公众应有相应自我防范意识,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发现可疑条款或条款晦涩难懂的情况,应当拒绝使用该应用,在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循相关程序主张权利,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

红星新闻曾就人脸数据泄露对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的吴瑶律师进行了采访,他表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减少在网上‘爆照’的次数、避免照片角度和表情过度多元化等都不失为从源头保护自身权益的良策。”

你如何看待“刷脸”时代?你会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脸信息?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杜萌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