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疫情之下网购盛行,面对种种诈骗陷阱的你懂得防范吗?

在足不出户就能“逛街”,你喜欢网购吗?你在选择商品时有甚么准则、喜好、习惯?

2020年3月4日,杭州市的一家购物中心,一名销售助理通过手机直播销售化妆品。

2020年3月4日,杭州市的一家购物中心,一名销售助理通过手机直播销售化妆品。摄:Wang Weichen/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9-12 发起

在足不出户就能“逛街”,你喜欢网购吗?你在选择商品时有甚么准则、喜好、习惯?

网购盛行却处处是诈骗陷阱,你有曾遭遇骗局的经验吗?

有人认为网购骗局是“全世界早就知道的秘密”,但却仍然有很多人会中了圈套,你认为背后的原因为何?

随着疫情大流行,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都为降低感染风险而减少出门,而为了满足生活所需、购物欲望,人们纷纷奔向网购的怀抱,可是当中却暗藏诈骗陷阱。

今年7、8月,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台湾各地都有民众表示,收到包装来自中国的不明种子或土壤包裹,引发外界疑虑。令人最为疑惑的是,这些不明包裹从包装上看似来自于中国,但并非由收件人订购的,而且收件人也不认识寄件人,有些包装甚至寄件人姓名都标识不清。事件后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指经与中国邮政确认,确认这批邮件上的中国邮政面单属于伪造,呼吁美国邮政将假邮件退回中国,以便开展调查。

就事件来看,收到来路不明的网购商品或已代表你的个人资料被泄漏,也可能代表你掉进了“刷评诈骗”骗局里。

甚么是“刷评骗局”?

刷评骗局(brushing scams)是指网络商家为了赚取交易数和客评数,而使用的一种不正当的行销手法。有关骗局还常常出现在各大网购平台,那到底他们是如何运作的?

假设在亚马逊(Amazon)上,有网络商家会利用假名字和假地址,或之前已经被泄露的个人资料来设立一些假帐号。然后用这些假帐号到网购平台上购买自己商店的商品,并且送货到真实地址,但送的货不一定是真的商品,而是一些价值很低的小玩意。

但因为有了真实的网络交易记录,卖家就可以用假帐号假装成买家,到自己的网络商店上留下正面的商品评价,卖家的商品评价越高,交易数越多,商家可以在电商平台中因为销量数据高而占据较高的搜索排名,且可通过刷出来的好评率获得潜在购买者的信任。

另外,据中国内地的网民透露,现实中会有一些专为淘宝而设的“刷单集团”帮忙给予大量好评,让消费者观看时能够受到正面评价的影响而马上下单。

刷评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契合了商家的利益,也迎合了消费者的心态。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都喜欢按销售量排名来选择购买商品,正因如此偏好习惯,商家为了在竞争者中快速出头,很容易就会想到刷单这样的手段,进而获得更好的搜索排名、更大的销售量。而且消费者也会考虑商品和商家的评价好坏,例如消费者会认为拥有几个皇冠(皇冠是淘宝网店信誉等级,卖家交易超过10000笔,被称为皇冠卖家)的淘宝店感觉比小店靠谱。在这种思维下,商家为了利益,就会雇人炒作自家店舖的信用值。

英国萨里大学(Surrey University)的网络安全专家伍德沃德(Alan Woodward)教授表示,电子商务盛行的环境下,商品评价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认为,每个人在网络购物时都会看商品评价,这些评价当然不能完全相信,“但如果是经认证过的买家写的评价,很多人都不会怀疑”。

骗局衍生的问题

“刷评骗局”不但只直接诈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金钱,而且一些黑心从业者更会利用高额回报作为诱饵,招徕一群兼职人员作“刷客”,继而借鉴真实刷单的工作流程进行诈骗——等到“刷客”完成刷单交易后,部份黑心从业者会以系统故障、网络延迟等借口,要求“刷客”多次汇款以进行完成交易。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据武汉市公安局数据,自今年以来兼职刷单诈骗是唯一一种周间发案超过100宗的骗局,也是目前发案最高的一类骗局。受害人以16岁至35岁的青年最多,占比超过78%;女性受害人占比72.4%,远远高于男性。受害群体则以无业人员、务工人员、公司员工、大学生、个体户为主,此5类人员占比达90%。

此外,台湾内政部警务署刑事警察局曾于6月发布一则文章,内容称有2名分别来自嘉义市和彰化县年约30岁的男子,因在网路上看到一个兼职赚钱广告,以靠刷网路评价赚取佣金并同时进行投资,分别储值至少2万元新台币至指定帐户,结果被骗。

香港也有类似的个案发生。《苹果日报》7月接触到三名受“刷评骗局”被骗的港人,合共被骗款项逾10万港元。

防范措施

在营商层面而言,许多网购平台是不允许假评价的。比如亚马逊(Amazon) 除了对“打手公司”(或指“刷单集团”)采取法律行动外,亦在平台上删去虚假商品评论。亚马逊表示,公司对任何存在误导或影响消费者的评论均采取零容忍政策,同时公司不允许任何人将虚假评论作为促销形式。不过业界以至消费者认为,亚马逊应修改演算法以揪出虚假评论员,并跟有关家“割席”,以免影响平台名誉及跟大品牌合作关系。

有英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建议,当收到不明商品时应该尽快联系网购平台,如果商品包裹上有卖家资料,也应该向网购平台举报。该组织更表示收到不明商品的人都是个人资料泄露的受害者,也就是说他们至少有部分个人资料被人以不正当的方法取得。如果担心个人资料被外泄,可以向个人信用查核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是否有受到影响。

另外,中国市民李玉提醒,若是刷单的人极少会回头给追加评价,故与首次评价时间差几天的评价可信度更高。她还提到评价真伪最重要的是内容——凡是出现“帮朋友买的”、“朋友很喜欢”、“第二次购买了”这类话,就是比较明显的刻意编造痕迹。因为如果不是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二次购买的概率往往不大。李玉指出,如果评论能清楚地写出商品优缺点,其可信度就比较高。

一位电商平台的专家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询问店家客服,商品是否为实物拍摄,并针对细节详细提问,这样可以留下证据,当收到的产品与描述不符,就可以根据聊天记录依法维权。

台湾刑事警察局亦呼吁,民众在网路上看到标榜工作轻松、投资获利高的广告话术,务必提高警觉,并确认工作内容无违法之虞,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误以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只是简单的网拍小帮手,实际上却成了诈骗集团的帮凶。

网购盛行却处处是诈骗陷阱,你有曾遭遇骗局的经验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陈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