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外语是工具,母语是灵魂:内蒙古中小学被要求以汉语取代蒙语教学,你如何看?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推广全国通用语言普及化是否必要?它又将会如何削弱民族文化?

2020年5月7日呼和浩特,戴著口罩的学生在小学内上课。

2020年5月7日呼和浩特,戴著口罩的学生在小学内上课。摄:Liu Wenhua/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9-03 发起

促进民族交融与保留民族语言多样性,两者之间是否必然是零和关系?两者可如何共同发展?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推广全国通用语言普及化是否必要?它又将会如何削弱民族文化?

你的母语是什么?你如何看语言与身分认同的关系与重要性?

8月26日,中国内蒙古教育厅发布新政策,以“双语教育”的名义要求内蒙古中小学自新学期起,以汉语取代蒙古语授课,强化全国通用语言。消息宣布后引发当地民众反弹,有学者及家长忧虑汉语授课会令蒙古语逐渐消亡,甚至使文化灭绝;民众的不满情绪其后进一步触发大规模示威抗议。

“双语教育”的消息传出后,于内蒙古舆论及网络上迅速传播,当中引发的争论更涉及宪法规定和民族平等的敏感话题,微信和其他中文网站的讨论群组中的讨论相继被删除,而拥有约40万名用户的蒙古语社交应用程序Bainu亦遭到当局封锁。此外,许多参与讨论、示威的家长和老师均受到有关当局告诫。

南蒙古人权信息中心(Southern Mongolian Human Rights Center)8月29日表示,内蒙古有民众和数千名学生于各个旗县政府大楼外聚集,穿著传统蒙古服装、高唱蒙古歌曲抗议,拒绝双语教育,捍卫母语。防暴警察其后清场,不少抗议人士遭警员殴打受伤。

事件起因

内蒙古通辽市在今年6月口头下令,要求全市蒙古族中小学于9月新学期开始,将部份课程由原来的蒙古语改用汉语作为授课语言。直至7月,针对这政策的请愿陆续开始在微信上流传。

8月17日,内蒙古教育厅首次宣布汉语授课政策,并命令所有教育部下级行政单位隔日开始实施。26日,《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方案规定从9月开学起,小学一年级需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教材,并在两年后陆续改用汉语教授政治和历史科。

据悉,过去内蒙古的汉语教育是从当地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授,老师会以母语向学生讲解汉语,而新方案则自小一起已全面以汉语教授,将对教学带来重大改变。

民众反应及后续发展

自相关消息传出以来,当地学生及家长均对政策表达强烈不满,内蒙古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地更爆发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抗议行动。

据报导,上万名蒙古族学生和家长发起抗议集会,不少学生更跪地请求当局收回新政策。除此之外,民众亦发起公民抗命,以罢课形式抵制政策,当中不乏学校学生、家长及教师参与,包括二连浩特市所有教师。

另外为回应罢课行动,许多内蒙古家长计划在家对子女进行教育;一些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则表示自愿用蒙古语向学生教授所有科目。据当地一位蒙古族家长表示,“校长们正在计划与所有蒙古族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可教师们都一致表示不会上当。他们同意与校长见面,但前提是允许所有教师同时参加。”

南蒙古人权信息中心指出,在南蒙古各主要城市,成千上万的学生身穿蒙古传统服装示威,抗议政府进行“文化灭绝”。另在扎鲁特旗蒙语学校学校,数百名学生家长冲破警察封锁线,接走被学校关在宿舍内的学生。

随着各地示威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当局出动警察镇压。在科尔沁左翼中旗,有蒙古族家长在抗议活动中高唱“我是蒙古人”等蒙古歌曲,后遭警察殴打并带走。另在内蒙古首都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门前,有学生与家长抗议,并发动联名请愿活动。但活动遭防暴警察镇压,联署文件亦被没收。有现场示威者指出,警察和学校当局正在从书面途径收集签名,借以制造“支持双语教育政策”的声音。

除此之外,南蒙古人权信息中心更指出,通辽市一间中学一名学生从学校高处堕下。不过目前仍未有官方消息确认事件及相关学生的情况。

虽然民意激烈,但官方态度仍然强硬。网络流传,目前通辽市公安局已以寻衅滋事罪通缉至少6人。另外,中共东乌旗纪检委下发通知,要求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抵制政策落实的人,并坚决清除“对参与炒作煽动、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两面人’”的党员干部队伍。

据南蒙古人权信息中心指出,数百名蒙古族参与示威人士已被当局拘留或软禁在家。扎鲁特旗一名蒙古族女教师乌兰图娅(Ulaantuyaa)因组织民众公开抗议活动被警方带走,当地牧民首领亦接到禁足令。

不过有媒体消息,内蒙古法律专业人士正根据《少数民族自治法》,以及其他相关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条文,将对内蒙古教育部提起诉讼。

“双语教育”争议

现时,内蒙古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汉语,而老师会以母语向学生讲解,有关教法被称为“一类双语教学”。有体制下的亲历者认为,在此体制下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到“蒙、汉语兼通”,另因得益于双语体制,故亦更容易掌握英语等第二外语。对当局要实行的新型教学,其担心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新增汉语课时,会令其他以蒙语授课的科目课时缩减,或不利于母语为蒙古语的学生参与升学考试。

有学者则认为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教学语言不能轻易改变。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专家央・特古斯巴雅尔教授7月在《蒙古文化周刊》发表文章,表示从多民族国家和民族平等宪法规定的角度而言,加强汉语教学时间会削弱蒙语教育,违背宪法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规定。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他指出加强汉语教育时间会同时弱化蒙语母语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双语者”而是“单语者”,甚至是两种语言都无法达到水平的“半语者”,形容“双语教育”是名存实亡。

在新政策争议初发时,央视曾经发表一段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齐木德道尔吉教授的影片讲话。当中,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委婉指出,修改现有的民族语言教育会不利于民族团结。上述采访及文章后来被广泛转载,惟目前已被删除。

另外,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了乌兰察布市的一位退休蒙语教师。他指,蒙古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竖写的文字,是蒙古人的骄傲,认为当局对蒙古语言、文字没有给与应有的尊重,低估了当中的民族感情。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资、宣传传统蒙古文字的内蒙古企业家巴特尔则批评,当局草率修改多年来行之蒙古语言教学,做法令人费解。

流亡海外的内蒙古人民党主席特木其勒图同样认为此举是中共违反了对少数民族的承诺,逐步开始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灭绝”。 特木其勒图是1981年“28号文件”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当年,北京下发“28号文件”,欲放宽内地向内蒙古的移民限制,引发内蒙古蒙古族学生罢课抗议和进京上访。后来运动被压制,特木其勒图自此开始政治流亡生涯。不过,当年的运动成功唤起蒙古族的维权意识,成为延续蒙古族民族主义情绪的里程碑。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隐忧

蒙古族属于草原游牧民族,占内蒙古总人口的17%。蒙古人十分重视教育、识字,具有宗教哲学等传统文化。目前估计大约有60%的蒙古人以蒙古语为母语。

蒙古语与土耳其语和满语十分相似,字母独特,是世界上唯一的垂直书写文字。在内蒙古颁布新政策前,中小学校的所有年级都使用蒙古语授课,但政策实施后授课的主要用语被替换,导致蒙古语的教育地位急剧下降,有批评者斥当局的决策相当于看待蒙古母语如同外国语言。

至于内蒙古教育厅部以“双语教育”名义推行新政策一事,有反对者认为“双语教育”这词汇反映政府优先考虑汉语,削弱蒙古语的地位。其又指出新疆自2004年推广“双语教育”,但仅在两年时间,某些地区的母语水平就降至幼稚园程度,证明了双语教育可能走向文化灭绝的忧虑。

另有报导指出,政策的推行与习近平在新疆西藏地区进行的意识形态集权有关。有反对者更认为,新教育政策的推动来自“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倡取消少数民族自治区,以“促进民族交融一体”,担忧少数民族的权益、语言、文化将日益被剥夺。

“外语是工具,母语是灵魂”,你同意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黎恺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