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香港通识科教材继审核后多处删改,你认为此举是出于政治审查还是教学需要?

“本土”变“本地”、“内地司法干预”等字眼被删除,你如何看这次教材修订后的内容?

2020年8月19日,香港一间售卖教科书的书局,书架上排满通识科教科书。

2020年8月19日,香港一间售卖教科书的书局,书架上排满通识科教科书。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小二2020-08-19 发起

有人诟病近年社会运动的缘由是“教育出了问题”,你认为通识科的教学与社会事件和冲突有关联吗?

“本土”变“本地”;“港独”、“内地司法干预”等字眼被删除,你如何看这次教材修订后的内容?

科目的内容在修订后,对学术自由以及学生修读该科目的影响有多大?

自去年反修例运动以来,香港中学文凭试课程的必修科“通识教育”一直站在风眼节点。该学科内容、考核题目,以致通识科教职员的言行举动都足以牵动社会舆论,相关社会人士、大众都就这门学科议论纷纷。

去年,教育局就通识科教材推出“专业咨询计划”,由局方阅览课本教材后对出版社提供修订意见。17日,有6间出版社在网上公开内容修订内容供教师查阅。当中,多本教科书的“今日香港”的单元修订版因删去多个与香港法治结构、社会运动议题相关的内容及字眼,引发外界热议。

“专业咨询”后政治相关议题及字眼被删

通识科教科书的“今日香港”单元主要讨论有关香港政制、法治、政治参与等议题及基本知识,例如权力结构、立法会组别和界别的构成、《基本法》条文等,再加一引述相关议题及正反双方的理据。课程又着重𨤳清各种如“身分认同与政治参与”、本港政治体制“三权分立”、以及“公民抗命”、“以法达义”等理念词语。

但多间出版社经过教育局检阅后,在议题内容、概念词语、以及附加资料上均有作出不同程度的修改。当中包括雅集出版社《新高中通识教育系列》(下称雅集)、香港教育图书公司《新视野通识教育》(下称教图)、及龄记出版社的《高中新思维通识》(下称龄记)。

书中修订内容大多为对法治结构和社会事件的意见论述。就“三权分立”的概念,雅集删除了“社会普遍认为香港实行三权分立”、“三权互相制衡,以防其中一方权力过大”的内容。教图的原版内文指“港英政府多年来实践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及概念”,修订后改为“《基本法》以法律形式订明......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三者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

另外,出版社也删去不少具争议的议题。雅集删除了“公民抗命”的资料回应内容、《基本法》23条的争议;教图则于“公民抗命”课题中,加入参与者违法后须承担法律刑责的内容,并删除资料中“连侬墙”的相片,以及写上“光复社区,滚出香港”等字眼的漫画。

至于龄记删除的内容,分别有对警方执法侵犯人权、人大释法、一地两检破坏法治等批评。另外,“有评论便指本港近年的游行示威行为日益激烈,不时酿成警民冲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未有回应市民在经济、政治、民生等层面的诉求”的评论亦被删去,反倒强调市民须履行守法义务。

除课程内容被删改外,教科书上的词语以及字句都遭到审核,例如将“本土”一词更改为“本地”、删去“本土民主前线”及“香港众志”等部分政治组织的名字;“港独”情绪、“内地司法干预”、“箝制言论自由”、“人权状况欠佳”等字句亦相继被删除。

各界回应

针对通识科教材条订事件,今日(19日),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发出声明稿,批评教育局提供意见的范畴“已有政治审查之嫌”。教协又指从修订结果难以看到任何与课程宗旨与目标相关的原因,而教育局并未有公布修订内容的解说,认为只会令教材出现更多自我审查,严重损害通识教育科课程宗旨与目标的实践。

教协副会长田方泽亦认为,内容修改及删除后侧重于亲建制观点,相信当中涉及政治因素 。他指出,“三权分立”为政府权力分配原则,铺陈有关概念与观点并无不妥,而资料是陈述事实和主流社会看法,形容取消相关部份“奇怪” 。他担心在政治气氛影响下,敏感社会议题及负面批判成为忌讳,又指若出版社只跟随政府既定立场,会导致思考和讨论空间收窄,违背通识科注重多元化的理念。

教育局同晚则反驳教协有关言论。发言人解释,专业咨询服务由去年的社会事件而引发,有社会人士忧虑教材会误导学生,甚至散播仇恨和偏见。因此,教育局为通识教材提供专业意见,又称出版商自愿接受专业咨询“旨在去芜存菁,避免夸张失实或误导的可能性”,认为教协将专业咨询指为“政治审查”,“实属无中生有,搬弄是非,刻意抹黑”,又指是将教育专业工作政治化,“予以强烈谴责”。

教联会主席黄锦良同样认为,由过去一年社会运动可见,学生法治意识比较薄弱,而过去教科书提及公民抗命、违法达义等理念影响部分学生,甚至老师的价值观。他认为此次修订是除去课本有引导性、偏颇的例子,可以避免学生先入为主。

屡成风眼节点的通识科

自反修例运动以降,通识教育科一直成为不同政见人士的舆论焦点。今年4月,建制派立法会议员葛珮帆曾去信教育局,指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考试内容偏颇,教师在教授课程中误导学生以致产生负面风气,促成本土恐怖主义的冒起。

通识教育也常常受到中国官媒批评。去年8月,央视新闻主播刚强曾称相关教材由“占中”分子编写,煽动抗争。《人民日报》也曾称教材不审核,有错误和偏见。 《文汇报》去年亦批评几间出版社的通识教材是“毒教材”和“‘黄’衣毒药”。

今年5月,特首林郑月娥接受《大公报》专访时曾表示,教育不可以成为“无掩鸡笼”。她称将于今年内向大家交代如何处理通识教育科。6月底,教育局表示在2017年成立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将将于下半年提交报告。当时有消息,小组建议维持通识科为高中必修科,但课程内容需要修改,而其中“今日香港”单元中的“身分和身分认同”与“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将是课程检讨重点。

通识科在教什么?

通识教育科是香港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课程宗旨希望透过多角度思考当代议题,令学生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人文世界和物质环境的理解,着重学生运用资料、逻辑思考,以及对不同角度和论点的阐述能力。

考评局就科目试卷的评核多次公开指出,科目考试的考核着重学生在不同角度及运用概念阐述论点,透过校本评核的“独立专题研究”,以及公开考试中理解及回应资料、处理及分析数据评核学生。

随着香港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通识科自2009年成为高中必修科。从2012年开始,通识科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的四大必考科目之一。

通识教育接二连三受到评击,你对香港的通识教育的未来乐观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黎恺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