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武汉推行N-1点餐模式、官媒批“大胃王”吃播,这樣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吗?

央视新闻批评大胃王“吃播”秀与节约背道而驰,引发网友两极争论,你如何看“吃播”的风气?

2020年6月5日,武汉一场晚宴进行中,期间有唱歌表演助庆。

2020年6月5日,武汉一场晚宴进行中,期间有唱歌表演助庆。摄: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8-12 发起

习近平自2013年上任以来,反复提出“反铺张浪费”、“光盘行动”等餐饮政策,背后反映了什么现象?

央视新闻批评大胃王“吃播”秀与节约背道而驰,引发网友两极争论,你如何看“吃播”的风气?

食物浪费是全球现象,然而外国鲜少强调饭桌行为,而更重视食物生产的浪费现象,你怎么看这一差异?

据新华社11日报导,国家主席习近平形容中国内部存在的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报道中又提出,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在7月下旬,习近平赴吉林考察时也表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2018年9月,习近平视察黑龙江北大荒,再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而报道刊出当日,湖北武汉餐饮业协会即在官方微信号发文,向武汉所有的餐厅发出倡议,推行N-1点餐模式,即10位进餐客人只能点9人份量的菜,不够再增加菜品,确保顾客吃好的同时,从源头杜绝餐饮浪费。

此外,倡议中亦提出针对两三位客人进餐,餐厅推出半份菜和小份菜。同时,所有餐厅为顾客服务,必须以节约的原则作为前提,每家餐厅要为顾客提供“打包”服务,体现餐饮行业的“光盘行动”。

中国餐饮浪费的现象

在内地,对外宴请均有“点菜点得少没面子”之说,因此铺张浪费一度成为官场宴请的代名词。

据人民日报刊出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粮食总产量的6%。其中,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随着内地外卖、餐饮业在近年的兴起,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常常为人诟病。如以近年中国内地流行的小龙虾为例,该产业总值2019年就高达4110亿人民币,养殖总量达208.96万吨。

有专家认为,小龙虾产业已经有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隐患。因为本应是稻虾共生的农业模式,在某些地区变成“虾田种稻”的失序现象,令水稻产量大减。另外,为了集中养虾收益,不少农户停止让田地水旱轮作、长期令其淹水成为鱼塘,使得水田的反硝化作用变得强烈,导致植物生长所需的氮更易损失。

此外12日,央视新闻批评网络风靡的大胃王“吃播”秀,称部分主播吃完后再把食物吐掉,只为博取关注,认为这种自媒体所引导的消费导向与节约风气背道而驰。另外,《新华社》旗下期刊《半月谈》亦发表评论文章,“吃播”的本义应是推荐美食、分享快乐,但一些平台和主播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却使吃播文化走向极端、变了味。

报导刊出之后,在内地网站知乎掀起讨论。有网友认同文章观点,认为“吃播”大部分是一场行为秀,“本身是为了赚钱,一点也不尊重食物,没有一点好好吃饭的态度”。但有人指出,食品的最大“损耗”在于运输、储存及加工环节,认为媒体仅“拿着吃播来说事”,是属于非常不专业的行为。

不过,有论者则认为,只要“食物丧失了它的正面意义,它就叫浪费”。其指出,直播很可能影响很多人,并改变受众很多观念才收获一点点商业利益,但“这一点点商业利益已经可以让这个行业一度称之为风口”。而当这行业陷入恶性竞争,传达不良观念的时候,作为媒体就应该要站出来。至于“吃播”在恶性竞争时,因粮食浪费和身体健康问题衍生,故媒体才会就此方面去解构“吃播”主播的错误行为。

“粮食危机”是否存在?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吿显示,2019冠状病毒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

经济学者胡星斗表示,虽然中国目前没有迫切的粮食问题,但是也有出现粮食危机的可能。他指出,中国有多于三成的粮食依赖进口,再加上中美贸易战以及全球粮食交易大部份都是用美元结算,故不得不考量粮食问题。

他称,最极端的情况是中美最后在经济上脱钩,中国贸易顺差减少。美国也有可能出现不让中国使用美元的情况,那么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购买粮食则变得困难。

同时,2020年中国还遇到不少的天灾,如南方洪灾、蝗灾等。当中,长江流域更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洪灾,从鄱阳湖周围到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三角洲流域,超过526万公顷的良田均受大雨影响而被淹浸。

人民日报社论引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是“紧平衡”。他认为尽管按人口计算的粮食仍能确保自给,但粮食生产面临成本攀升、资源约束、刚性需求大等问题,强调“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不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耗及生产国之一,在疫情和天灾的影响之下,则触发外界对中国陷入粮食危机的担忧。若以大豆为例,1月以来,大豆均价已从每吨3500元人民币上涨至每吨近3900元。而由于中国的大豆有87%用以榨取食用油,其副产品豆粕则是猪牛的主要饲料。

面对进口大豆不足与价格上涨,同时间也会间接导致猪肉成本涨价。不过,据人民网7月报导指出,中国大豆进口受全球疫情影响有限,进口数量和价格基本正常,另截至5月份,中国生猪存栏和仔猪供给量已连续4个月恢复性增长,认为市场供给“是有保障的”。

外国如何处理粮食浪费现象?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3亿吨食物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被丢弃或浪费,占粮食供应给消费者数量的三分之一,被浪费的量更足够解决30亿人的饥饿问题。

然而,粮食损失并非单单发生在消费者一端,而是遍布整条食物供应链。如在贮运过程中,部分生鲜食品没有得到完整的贮存,都会造成粮食损失。据美国农业部(USDA)研究报告指出,美国人每年丢弃价值1650亿美元的食物,食物浪费估计占粮食供应的30%至40%。

对此,美国政府在2018年10月展开了“减少食物浪费制胜计划”。当中通过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关系,以及将利益相关者与减少食物垃圾的技术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整个食品供应链进一步减少食物浪费。

另在德国,政府认为食物浪费主要的来源在于“最佳食用期限”的限制,因此考虑只标示制造日期,而不再标示产品期限,交由消费者自行判断是否食用。同时投入推广智能包装,例如在包装贴上可变色的标签,或是一些对温度有反应的晶片,借此呈现产品的新鲜程度。不过,此计划在技术和资金上的需求也相当大。

食物生产与饭桌行为所造成的浪费,该如何着手处理?你有想法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孙祎雯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