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网文指责中国乳业巨头蒙牛、伊利“六宗罪”,再掀乳业标准风暴,你如何看?

蒙牛伊利数十年的发展,经历过不同的丑闻与成功,你对这两家大企业最深印象是什么?

2017年1月6日,蒙牛牛奶在北京的一家杂货店内出售。

2017年1月6日,蒙牛牛奶在北京的一家杂货店内出售。图: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7-20 发起

蒙牛伊利数十年的发展,经历过不同的丑闻与成功,你对这两家大企业最深印象是什么?

继“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伊利再面临控诉,你认为这是空穴来风还是真有其事?

有网友认为事情可对推动中国乳业的整顿,但另一方面又再次令人民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你如何看事情所带来的影响?

日前,内地网络流传一篇由题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的文章,以对中国内地奶业巨头蒙牛、伊利提出“六大控诉”,引来网友热议。

文章先道出内地乳业巨头蒙牛和伊利数十年的发展史,指出他们领头于牛奶中添加各种化学物质,例如脂肪粉、乳清粉、三聚氰胺等,使之成为各大奶制品企业默认的潜规则。作者又称这两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推动更改国家乳业标准,降低奶制品的质量要求;且指控他们生产环境卫生恶劣、蓄意提升奶粉价格以及压榨奶农等问题。作者斥责两公司“对中国的坏处绝对大于好处,导致中国奶业“从源头到终端都彻底腐烂”。

此文一出,随即引起网民关注,一度令蒙牛、伊利登上微博热搜榜。其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声明,指责文章诋毁蒙牛和伊利,造谣企业摆布、左右国家标准的制定,严重损害、沾污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引发消费者对国产乳品质量和安全的怀疑和恐慌,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声明还指文章“罔顾事实,刻意杜撰,用心险恶,不仅对蒙牛、伊利造成了不良影响和伤害,对中国乳业也是极大的伤害和抹黑”。该协会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立即删除该文章、取消该微信号,又责承作者公开承认错误,并向伊利、蒙牛及中国乳制品行业道歉。

随后文章作者王小七再度发文回应,反斥“他们不解决问题,只想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这种不要脸的作风简直与两年前如出一辙。”18日,王小七于其微信公众号发出求助信息,指被带到上海闵行区华漕派出所,请求可帮忙的律师赶往。

蒙牛伊利的发展

中国奶业两大巨头蒙牛和伊利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各自经历过不同的丑闻与成功。

蒙牛自2008年陷入“三聚氰胺事件”后,负面新闻随即不断曝光,当中包括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蒙牛停止向其金牌产品“特仑苏”牛奶,加入一种名为造骨牛奶蛋白(OMP)的物质;2011年,陕西榆林有251名小学生在饮用蒙牛学生奶后集体不适,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同年,广东省工商局抽检,蒙牛“随变”榛子巧克力雪糕被验出菌群总数、大肠菌群不合格;另外,该公司位于西川眉山工厂某一批次的产品,被内地质检总局验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大幅超标140%等。

不过,据新华网报导,自2016年至今,蒙牛完成了以SAP(全称System Application and Products,为全球企业管理软体与解决方案的系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架构,构建起“蒙牛云”,通过实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报导又指近年来,蒙牛积极探索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手段帮助农牧民提升养殖及收入水平,同时稳固奶源供给。

而伊利在2008年同样卷入“三聚氰胺事件”。此外,2018年3月,微信公众号“光祥财经”的作者邹光祥因披露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被带走调查,两天后被内蒙古警方跨省逮捕。与此同时,曾任中国官媒《时代周报》的记者刘成昆,因在个人公众号上连载小说《出乌兰记》,被指影射伊利集团领导层,于几天后被捕。

同年10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邹光祥和刘成昆1年和8个月刑期。此事引起无国界记者组织注意,敦促中国当局释放两名记者,并对中国当局的恐怖政策予以谴责。

去年12月,伊利连续第三年获得联合国全球契约颁发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9企业最佳实践奖”,同时更被授予“企业社会责任公益典范”称号。不过今年4月,伊利则曾被网友投诉其纯牛奶里面有虫,被质疑食品安全监管不利。

指控是否真有其事?

针对此次掀起热议的“六大罪状”真伪性,有网友尝试罗列事实来佐证相关指控,另外腾讯网亦有针对“罪状”进行相关报导梳理。以下是指控中比较具争议性的部分:

  • 罪状一:2005至2008年间,在伊利蒙牛的推动下,国家启动“禁鲜令”,令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

第一财经日报于2009年刊出的《禁鲜令预报基本解除 新《乳标》仍有缺憾》和2006年商务周刊《乳业禁鲜令:烽火戏诸侯》两文佐证伊利和蒙牛推动了“禁鲜令”。但腾讯网则指,虽然“禁鲜令”是真实存在,但称此令并非两公司“坑害竞争对手的阴谋”,而是国家制定食品标签指南时要求标签正规化的合理要求。最终有关“禁鲜令”因为触及了地方奶企的利益 ,目前已被取消。

  • 罪状二:蒙牛伊利利用“三聚氰胺事件”,降低了奶制品质量。

有网友列出南方日报、联商网和第一财经日报的报导文章作说明。腾讯网亦承认,国家乳业标准过低引发争议是真实事件,而当中也涉及两公司的利益诉求。不过,文章认为相关的标准决策是由卫生、农业等国家主管部门决定,“怪到两公司头上则有失公允”。

  • 罪状三: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微博禁止评论。

在原作者的文章中,其援引了2012年一网友披露蒙牛冰淇淋代加工厂环境恶劣问题的文章,其后蒙牛亦有在微博作出道歉。不过针对作者所指蒙牛微博禁止评论一事,则未有实质证据。但腾讯网认为,此事已是2012年发生,并不能评判8年后的蒙牛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中国网友对“六宗罪”评价两极

对于蒙牛、伊利经“三聚氰胺事件”后再度备受广泛批评,有网友质疑文章是对两公司的抹黑。其认为文章指的“平价奶越来越没有奶味”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感觉,缺少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

其次,文章引用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的观点:不降标准,牛奶就要被倒掉。网友指出牛奶不倒就要加各种化学物质,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而降标准可能是个好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蒙牛CEO说的,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香港和新加坡市场,被很多人都理解成蒙牛“双重标准”,此网友认为不应该这样理解,可能蒙牛最好的产品也投放在国内市场,出口的也是一样的产品。

网友“明德先生”也有类似的评价。他发现一些事实并非如王小七所写,例如指出常温奶的发展并非歧路,而是历史必然;蒙牛伊利操控多部门修改国家标准,与事实不符,因制定“禁鲜令”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最后网友认为作者应以客观的立场评判,而非靠著煽动性的语言,巧妙地诱导读者,咬住历史旧账不放,无视今天乳业标准已显著提升的事实,将其一击打死。

另有网友表示,从好的角度看,这件事至少可以再次引起全国人民以及官方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注意,从而对于整个行业的整顿,以及规范化起到推动作用。但从坏的方面想,“那肯定就是对该行业企业的信任度再次降低,尤其是涉及到婴幼儿,人们肯定是更加惶恐”。

而对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严词声明,有网民指摘这是一顿“扣帽子加威胁”。其认为既然有人质疑,而当质疑相当有力时,伊利、蒙牛作为绝对的知情者,不应整个“乳协”来压人。如果事实不是如作者王小七所言,那就请两家企业逐一反驳,而不是随意动用公权力。

蒙牛伊利数十年的发展,经历过不同的丑闻与成功,你对这两家大企业最深印象是什么?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陈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