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平均约三位已婚女性就有一位曾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社会支援措施在哪里失了效?

蒋劲夫又出手,宇芽家暴上热搜,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何时才能停手?

西班牙一个反对性别暴力的游行,示威者将面具、鞋子和标语牌放在地上。

西班牙一个反对性别暴力的游行,示威者将面具、鞋子和标语牌放在地上。摄:Marcos del Mazo/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11-27 发起

暴力是否会“遗传”?“原生家庭”是否能成为借口?

当暴力来自我们最亲的人,法律应如何走进家门?社会又能为家暴做点什么?

11月25日是世界反家暴日。当日晚上,一个名为“面对家暴不再沉默”的话题登上了大陆微博热搜第一:它曝光了一段电梯监控视频——一名赤膊男性使用暴力,强行将一名缩在电梯一角的女性拖了出去。视频中的女性是仿妆博主@宇芽YUYAMIKA,她面对镜头进行血泪控诉:她一年内先后被绘本师前男友沱沱家暴5次。此次“电梯事件”十天后,她再次遭受了家庭暴力,被打到尾骨骨折无法站立后,还被踢数脚,施暴者甚至把鞋底踩在她的脸上。

视频中还出现了施暴者的两位前妻,她们也说出了自己曾经遭遇的伤害。她们之前并非从未想过控诉暴行,只是因为没有证据和害怕受到威胁。施暴者却在微博炫耀自己多次离婚,还以“都想跟我覆合”的幻想来彰显自己的魅力。

施暴者沱沱目前未有作出正式回应。事件曝光后,他已关闭微博的留言功能,同时又更改“个性签名”,称“所有骂我和电话骚扰我的人不得好死,我就想问一句关你们屁事”。

就在宇芽发声的一天前,曾经自杀未遂的韩国女星具荷拉自杀离世,许多媒体追溯到具荷拉前男友的家暴和私密视频威胁。

而在宇芽发声的后一天,蒋劲夫外籍女友Julieta在社交平台发文再次控诉蒋劲夫家暴,称和蒋劲夫住一起的日子像在监狱里,他是个控制狂、暴力狂和妒忌心很强的人。文中还提到蒋劲夫多次对她使用暴力,甚至威胁要杀了她。此外,蒋劲夫还羞辱他自己的父母。

家庭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比想像中要普遍。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女性都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大部分的施暴者是她们的亲密伴侣。2017年,大约有五万女性因遭受家暴而丧生,受害女性往往在生前就曾长期遭遇家庭暴力。从杀人动机来看,大部分案件都同吃醋或担心离异有关。报告书的作者认为,对女性的暴力往往同男权社会的固有观念有关。那些认为男性对女性拥有性支配权和主导权的男子,往往更具有对女性施暴、甚至杀害女性的倾向。联合国的报告指出,教育程度低下、儿时遭遇暴力、酗酒以及暴力倾向强都是造成凶手施用暴力的重要因素。

据联合国统计,同人口总数相比较,非洲女性的境况最为危险,而欧洲女性相对则比较安全。在中国,4.3 亿个家庭的门后,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会报警。全国妇联调查显示,全国2.7亿个家庭中,24.7%的女性曾遭受家暴;每年有9.4万女性因无法忍受家暴而自杀。

中国大陆反家暴的法制化进程在晚近才开始,普法任务艰巨。2016年3月,中国正式施行反家庭暴法,推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遭受暴力的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家庭暴力告诫书”,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法院共审查5860件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案件,发出3718份人身安全保护令,核发率为63%。

台湾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参考自美国,今年已迈入第21年,期间历经多次修法,逐步将服务对象及服务内涵扩大保护至满16岁以上非同居亲密关系暴力及目睹暴力的受害者。台湾法务部门自2008年至2017年统计,全台地检署十年共受理51083件家暴案,侦结72441名家暴案被告,男性被告人数是女性的5.6倍,10年中以2016年的6808案最多。这些数据背后可能还有大量沉默的受害者。

香港《家庭暴力条例》至今已有37年的历史。每年约有3,000宗新增家暴举报个案。

为什么?暴力的“遗传特性”,边界感与操纵

心理咨询师卢悦在自己的文章中给家暴男做了一个画像,包括(1)情绪易冲动;(2) 自恋、自负又极度自卑(3) 超级控制狂。他在文章中还提出,家暴所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一部分目睹家暴或经历家暴的孩子,长大可能认同父母的暴力。

有研究发现,50%至70%的成年施暴人是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长大后,当家庭冲突出现,不知道如何维持边界,更不知道如何处理冲突,只能发作从小印刻在他们身体中的经验,就是暴力。

此外,据The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美国全国家庭暴力热线)的数据总结,虐待不断发生,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侵害,掉入一种心理操纵的陷阱。Gaslighting(煤气灯光)是家暴心理咨询中用来解释施虐者心理操纵陷阱的一个形象名词。施暴者试图去改写被施暴者对“现实”的认知,以实现阻止对方报警,得到原谅,以及不断的施暴。

例如,每一次暴力的发生,受虐者都很可能被施虐者认为是“始作俑者”——“都是因为你我才做出了那么出格的行为”,“都是因为你才让我变成这样”。

当施虐者不断地指责受害者,说受害者让他失望时,受害者很可能会不自信或者低自尊,甚至相信施虐者是对的。经历得越多,他们越觉得这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是次事件中,宇芽提到自己被不断的“洗脑”。

寻真相,还是零容忍?

蒋劲夫去年12月就层因日本女友而被网民群攻,但其微博道歉后,有许多人叫好,甚至许多他娱乐圈的“朋友”依然支持他,认为网友应该不要太早下结论,并爆出其女友爱玩等问题。据心理咨询师卢悦分析,这些人秉承的观点叫做:这世上没有无辜的受害者。文化上,他们认为男人打女人,天经地义。理性上,他们认为男人打人,都是被女人激怒的。女人有问题,去夜店又骗人,的确该打。

卢悦坦言,自己作为一个婚姻情感方向的心理咨询师,见过太多“合谋”的家暴,但都不觉得“故意伤害罪”能够被洗白。

有评论人认为,面对亲密关系暴力,我们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而公众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还不够,最近爆发的蒋劲夫殴打女友后众多明星的表现就是一个例证。即许多人认为打人如果有理由(所谓真相),这种行为就不算太恶劣,而是情有可原。

此外,心理平台knowyourself也发文从心理学角度力挺“零容忍”。文章指出,很多人都误以为,暴力和虐待行为是由于虐待者的失控。但事实上,它们是虐待者们蓄意的选择,目的就是控制你。他们会选择事件地点来施虐,他们表达的爱是他们操控的手段,他们必须为此付出责任。施虐者或许成长于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中,但无论他们的成长经历如何,都不能为他们的暴力行径背书。

怎么办?

法律能再多大程度上为受害者提供保护?在宇芽事件中,施暴人多次提到“你去告吧,你吿不赢我”“你吿我,我弄死你”的威胁。在家庭这种私密场所,尤其是施暴者绝口不认时,法律上的取证就变得相当困难。目前,较为有效的证据包括出警纪录,伤情检定和录音录像,这些证据在权力机器不对等,轻中重度家暴中很可能缺失。宇芽是因为逃到电梯处才有公共录像。

在香港和台湾,依然存在“暴力”界定不清,取证困难的问题,各地网民结合自身经验,均有抱怨家暴不到一定严重程度法律很难介入。不过,港台发达的社工体系可以及时为受害者的支援。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 辛迪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