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在台港陆学生连侬墙冲突愈演愈烈,校方应如何处理争端?

你怎么看撕毁连侬墙贴纸的行为?文化冲击下该如何进行异议表达?

台北公馆连侬隧道。

台北公馆连侬隧道。摄:Eason Lam/端传媒

端小二2019-09-26 发起

你怎么看撕毁连侬墙贴纸的行为?文化冲击下该如何进行异议表达?

来自两岸三地的学生冲突不断,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隔阂?校方应如何处理这些冲突?

9月24日深夜,台湾文化大学校园的连侬墙遭部分在台陆生破坏,截至目前已是第三起,文化大学事件演变为肢体冲突后,在台港生和陆生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随著香港反修例运动的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加入到了这场风波的讨论中,“连侬墙”便是其中一个用来发表己见的平台。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中,连侬墙也成为了抗议者粘贴标语信息的载体。

台湾呼应并声援香港的连侬墙最早出现于7月26日,由一群热心网友在台北公馆地下通道设立。届时,由于活动并未经过申请,连侬墙设立两小时后便遭市府新工处拆除。此后,在台北市议员邱威杰等十余位不同党派的市议员协调与联席申请下,政府下批台北公馆地下通道(新生南路与罗斯福路口)的使用权,期限为8月2日至9月10日。台北市议员们后将管理权交予在台港生组织“香港边城青年”,该地下通道遂出现了台湾第一处合法的、供各界人士表达政见的正式且合法的连侬墙。

8月31日,根据中央通讯社报导,边城青年发言人Dora表示,公馆连侬墙的租借路权即将到期,且目前墙上已被民众的留言便利贴全部覆盖。因此,边城青年选择在31日,即五年前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否决港人争取双普选提案并提出831框架的日期,举行连侬墙的“告别及传承”仪式。“告别”指拆除公馆地下的连侬墙材料,而“传承”即将材料移交给全台有意成立连侬墙的单位,让连侬墙“遍地开花”。据边城青年公布,截止到8月31日,已有31个单位确定合作,范围覆盖台湾的中学、大学及博物馆。

但连侬之花开得并不十分顺利。9月13日,正值中秋假期,义守大学爆发了第一场校园陆港生冲突。据联合新闻网报导,一位港生在自己的宿舍房门上用便利贴张贴了“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及反送中五大诉求文宣,陆生看见后不满便强行撕下,双方遂爆发口角冲突,港生指控陆生“泼水、掐脖子”。校方知情后安排二人18日晚前往派出所协调,后二人握手言和,同意要互相尊重,避免事情进一步扩大。

而几乎同一时段,9月17日晚,东吴大学6位学生尽数撕毁港生合法获准张贴的连侬墙文宣,只留下数张以简体字辱骂香港反送中抗争者的便利贴。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布置该连侬墙的港生Jackson一经发现便向学校及时反馈,校方让他自行调查监控录像,但监控器只拍到了六双脚。后经校方处理,六名学生都被找出,其中一位代表全体在Jackson要求下出面道歉。Jackson称,破坏者因看到不喜欢的、侮辱国家的内容,于是将便利贴尽数撕毁。但他认为意见不同的便利贴正是连侬墙的意义,且连侬墙原意就是愈被打压,贴得愈厉害,“撕一贴百,撕一贴千”。

一周后(9月24日),冲突延烧至文化大学。据上报报导,当晚,文大港生打造完连侬墙不久便遭陆生破坏,期间有一位港生遭从高处平台推下,直接引发双方肢体冲突。事后双方都被带到警局录口供。校方发表声明,称不希望政治敏感话题进入校园。学生会亦发表声明称学生会并未批准连侬墙使用,该处是否可以被征用还需与校方进行沟通。但昨晚(25日)在台湾最大匿名交流平台《Dcard》上“撕一贴百”活动的号召下,文大学生开始陆续修复连侬墙。连侬墙很快出现了“共同守护言论自由”并印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小熊维尼的海报。它们随即很快地被清除,而后再次陆续出现。

台湾连侬墙引发著港生与陆生的一次次矛盾。而连侬墙的理想作用似乎不仅如此。据台湾青年民主协会、台湾学生联合会、台中家商学生会及香港边城青年联合声明称,反修例不只是对民主自由的回应,更显现了年轻世代共同的焦虑。面临青年坚持的价值和社会集体决策不一致,遍地开花的连侬墙实际上营造的是社会对话的空间。因此在三次冲突中,校方均表示希望同学们尊重多元文化差异、理性沟通、维护民主开放校风。

但呼吁与现实的鸿沟令一些学生惶恐不已。即便义大校方强调会按校规处理港陆生冲突,也会令学务处持续追踪辅导,据苹果日报报导,义大受害港生仍认为校方处理态度消极,似乎想息事宁人;义大港生现在人人自危。

而东吴大学的港生Jackson则持相反意见。他坦言学校没太大必要对持不同意见的陆生做出特殊处理,“他们要学会批判性思考,也不是我要去手握着手教他们怎么看社会、怎么学会言论自由,这不是我能教他们的。”Jackson同时表示,校园是包容的环境,连侬墙第一次遭到破坏他可以接受道歉,但再有破坏情况,他不会再接受道歉。

看似激烈的分裂与对抗中,也有一些间隙。经过与台北连侬墙前港台青年的一番和平对话后,一位大陆青年对BBC感慨,中港台因政治因素而分裂,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与仇恨,因而错失了相互了解与理解,但始终这样想法在大陆是很边缘的,人们依然习惯对政治三缄其口。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王筠琪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