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小学语文教科书被删改“上帝”、“圣经”等宗教用词,你怎么看?

“好教材”的标准是什么?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会对学生的心智造成哪些影响?

据北京青年报报导,近日中国小学教科书再出现删改情况,要求文本中不得出现带有宗教色彩字眼。

据北京青年报报导,近日中国小学教科书再出现删改情况,要求文本中不得出现带有宗教色彩字眼。图:IC photo

端小二2019-08-06 发起

中国教科书被删改宗教用词,你认为这是主流教育中“去宗教化”的表现,还是“文化管制”的措施?

人民日报认为,“一本教材的问世,是国家事权的落实,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你同意吗?

你认为“好教材”的标准是什么?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会对学生的心智造成哪些影响?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中国小学教科书再出现删改情况,要求文本中不得出现带有宗教色彩字眼。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上帝”一词被移除。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夜里看见了她已故的深爱的祖母,手中拿着一根点燃的火柴。在这一幕中,祖母说:“当星星落下时,灵魂与上帝同在。”新版本教材中则修改成,她说,“当一颗星星落下时,这个人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个场景中,主人公从一艘失事的船上拿走了三本《圣经》。圣经在新教科书中被简单地描述为“几本书”;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对《万卡》至少做了10处改动,如在教堂里的祈祷场景。“基督”一词也被删除。

无独有偶,据新浪新闻,此前北京语文教材第13册曾将《上帝创造宇宙》这篇基督教《圣经》的内容归为神话故事并列入教材;2015年底,北京教科院组织专家对该语文教材进行修订时,已将材料删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将《圣经》中的《创世纪》部分篇幅纳入课本中,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从神话角度开阔一下视野,了解一些西方名著中的神话故事。

对此表示支持的网友的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世俗化的国家,在公立教材中以介绍神话的方式引入一些宗教经文并无不妥。采取中西方创世神话对比的方式,也凸显了世俗化教育在多种宗教中不偏不倚的态度。四大名著、无数的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宗教学说……都是随处可见的宗教色彩。

但有人表示,教材选定和出版自由是俩码事,公众可以自由阅读,但是否应该在儿童的课本里加入宗教内容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不希望我孩子在还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被这类文章洗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表示,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在一篇名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措施述论》的论文中作者亦表示,在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保障人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要保障人们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如宗教干预教育,就侵犯了别人的信仰自由,是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违背的。

教材内容的变迁与争议

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的教材改革方向似乎一直充满争议。此前,金庸小说入选课本、刘翔事迹收入教材,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入选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都曾引起轩然大波。

2013年9月,鲁迅的散文《风筝》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初中语文》中删除,出版方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亦有研究指出,1978年至今,教科书中的鲁迅文章,经历了由多变少的过程。

纽约时报中文网表示,鲁迅的作品充满怀疑精神和游戏精神,充满对既定社会秩序的消解力,而无法在阅读理解上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而被语文教材指导者和编写者有意地排斥着。被利用和被逐步删去的鲁迅,都显示了中国教育体系的专断。

此外,有争议指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数十篇课文被指存贬中崇洋倾向:中国儿童的形象在一些课文中显得较负面,而讲述外国儿童优秀品质的课文过多。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窗前的气球》,讲的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主人公却是“科利亚”这样典型的外国人名。有教师称,如果将科利亚改成中国化的“小科”、“小亚”,也完全不影响阅读。多名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认为,语文教材中选取大量歌颂和赞扬祖国优秀人物的文章,是教材编纂者的应尽职责。

你认为“好教材”的标准是什么?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会对学生的心智造成哪些影响?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徐涵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