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Facebook首次同意移交仇恨言论用户资料,这是消弭偏见与歧视的有效方式吗?

你认为“仇恨言论”是什么?随着“仇恨言论”定义不断扩大,言论自由的表达权利会受到影响吗?

Facebook同意将仇恨言论用户资料交给法国政府。

Facebook同意将仇恨言论用户资料交给法国政府。摄:Ed Jones/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6-27 发起

“仇恨言论”是否应该受到管制?互联网平台又该如何合理遏制仇恨言论与假消息散播?

你认为“仇恨言论”是什么?随着“仇恨言论”定义不断扩大,言论自由的表达权利会受到影响吗?

当仇恨言论要求受到言论自由的保障,该如何平衡自由价值与尊严价值?

据路透社6月25日报导,Facebook首次同意移交法国用户在其平台上发表仇恨言论的身份识别数据。如法国用户涉嫌在脸书上发表仇恨言论,其IP地址与其他身份数据将会被脸书提交给法国法院,方式与处理恐怖主义案件相同。

报导指出,Facebook已经与法国司法部门就与恐怖袭击和暴力行为事宜展开了合作,将嫌疑人的IP地址和其他身份信息移交给提出要求的法国法官。在扎克伯格与法国总理马卡龙多次会面后,共同做出这一决定,并希望此举在监管网络仇恨言论和虚假信息传播方面发挥全球领导作用。法国数字事务部长Cedric O表示,这一决定是该网络巨头与法国政府之间持续对话的结果。

有事务所律师表示,此次监管释放了强烈信号,即仇恨言论不再被视为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并和恐怖主义视为同一级别。凭借Facebook的最新举措,法国现在很明显成为了对大型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监管的领跑者,而其他平台对言论的监管可能也会紧随其后;也有网友质疑此举将脸书“微博化”,对今后脸书的言论表达自由表示担忧。

在一个月前的5月15日,法国政府就与新西兰政府一同牵头起草了“基督城呼吁”承诺,旨在加大力度,防止互联网平台被用于传播仇恨、成立极端组织以及播放袭击过程。Facebook、Google、微软、Amazon与Twitter等互联网平台代表对倡议表示支持,并承诺将使用条款更新为“明确禁止传播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内容”,并制定应对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危机应对方案。

据观察者网报导,美国拒绝加入这项国际倡议。白宫15日发表声明称,美国支持“基督城呼吁”的“总体目标”,但强调了保护“言论自由”的必要性,但表示“目前不能加入”。

此次Facebook管控的仇恨言论(Hate speech),是基于性别、人种、宗教、族群、残疾或性取向等根据属性而攻击个人或团体的言论,亦指一些有意去贬抑、威吓,或煽动一些针对个别族群作出暴力及偏见的言论。

美国秉持言论自由为立国之本,对针对种族的仇恨言论采取开放的立场,并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方式,对言论自由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

但倘若某种言论,极具攻击性和非理性至已有压迫特定族群之仇恨、报复、煽动性意涵时,它是否能打著“言论自由”旗帜,继续散布于公众场域?据关键评论网,如英国的公共秩序法(Public Order Act)禁止公开发表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的言论,德国的法律禁止公开发表否认大屠杀以及煽动针对少数族裔的仇恨的言论,加拿大刑法与人权法(Criminal Code of Canada、Human Rights Act)禁止在公共场合发表煽动针对特定族群的仇恨言论,丹麦法律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民族、信仰或性取向,对特定群体的威胁、嘲笑或贬低的公开言论……

对于世界各国对于歧视言论的管制和惩罚,有网友提出“让歧视言论享有言论自由,或许更有助于消弭歧视”,允许更多的言论才是应对仇恨言论的最佳解药。

澎湃新闻指出,仇恨言论会逐渐破坏社会包容带来的保障感,对仇恨言论的限制能够建立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基本的平等尊重。当“穆斯林都是潜在恐怖分子”的言论蔓延在社会中,穆斯林的生活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提心吊胆面对来自各方的冷眼和回避;当“农民工都是脏乱差的源头”回响在舆论中,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务工者亦会受到伤害。

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纳赛尔也在一场主题为“追踪仇恨”的研讨会上致辞指出,政治、新闻及社交媒体上所使用的仇恨字眼都有其后果,“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仇恨言论的盛行将创造一个助长偏见、歧视和暴力的恶劣社会气候”,并呼吁记者、评论员以及调查研究人员采取行动,杜绝煽动种族仇恨、仇外心理,暴力极端主义、偏见等一切形式基于不容忍的仇恨言论。

当仇恨言论要求受到言论自由的保障,该如何平衡自由价值与尊严价值?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徐涵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