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调查发现不少青年怯于或抗拒休息,你也在这样的“逆休息”状态吗?

你的“休息观”是怎样的?是什么造成了“抗拒休息”的状态?

2016年7月18日,乘客在香港地铁列车中睡觉。

2016年7月18日,乘客在香港地铁列车中睡觉。摄:Anthony Wallace/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5-16 发起

调查显示逾四成青少年及青年因工作学业处于“抗拒休息”、对休息有羞耻感的“逆休息”状态,你的“休息观”是怎样的?也在这样的“逆休息”状态吗?

是什么造成了“抗拒休息”的状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真正休息?

香港青少年文化教育和服务机构——突破机构5月15日发布一项调查,显示四成香港受访青少年处于“逆休息”状态,即抗拒休息,甚至于休息后感到内疚。休息成为青少年压力的来源,引发社会关注。

根据调查,将近4成的受访者表示后悔花费时间去休息,为玩乐而内疚。同时,“逆休息”还体现对休息的“条件性”和“贬抑”倾向,即“事情没有做完不敢休息”和将休息放在次要位置,担心因为休息而跟不上学业和工作进度。

“逆休息”状态让青少年即使有机会休息,也未能达到休息带来的解压目的。

对此,突破机构研究干事林俊杰表示,逆休息想法或源于香港社会的“功能主义”和“竞争文化”,以及家长从小到大灌输“不要玩,快温习”的观念,令青少年“内化了这种(休息)的价值”,质疑自己应否休息。

调查中,近八成受访青少年认为社会以成绩/成就定义人的价值。

“逆休息”之外,调查还显示,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倦怠”(Burnout)现象,44%的受访者表示为应付学业或工作而身心俱疲、23.8%的受访者更认为即使自己尽了力亦越来越难达到学习或工作要求。受访者的平均睡眠时间为每日6.6小时,比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建议低2小时以上。

突破机构指出,倦怠倾向是抑郁的信号。

连续七年在全港进行“中学生抑郁焦虑状况调查”的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于2018年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呈不同程度抑郁征状,出现严重抑郁征状的学生比例由去年的3.6%增至4.1%。高焦虑症状学生占比25%,其中较多为高年级学生,以中六级比例最高,超过三成。

服务处指,综合过去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首三项压力来源依次为文凭试(21.5%)、学业(18.5%)以及前途问题(13.4%),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

突破机构事工研究及发展经理陈竞存称,在香港崇尚效率与功能的社会文化下,休息往往被视为奢侈品,甚至被标签成懒惰、弱者的表现。他表示,社会各界应该合力纠正被扭曲的休息观,让下一代得到真正休息的机会。

你也“抗拒休息”吗?你的“休息观”是怎样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