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乐高葬礼主题积木掀争议,玩具适合作为儿童“死亡教育”的一环吗?

有人觉得葬礼积木太“病态”而难以接受,有家长也担心会给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留下阴影,你如何看?

乐高推出“葬礼”主题的积木系列,旨在让孩子了解死亡。

乐高推出“葬礼”主题的积木系列,旨在让孩子了解死亡。网上图片

端小二2019-04-25 发起

有论者曾指生死教育欠缺,你接受过的死亡教育是怎样的?

乐高葬礼主题玩具引发是“教育”还是“变态”的争议,这样的玩具会使死亡被戏谑化吗?你怎么看?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曾指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要如何与儿童谈论死亡?

维也纳中央墓地的葬礼博物馆Bestattungsmuseum近日与丹麦玩具公司乐高(LEGO)联合推出一款以葬礼为主题的积木玩具,旨在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其严肃写实、以黑灰色为主色调的风格引起争议,对于儿童的死亡教育话题也激发了大量讨论。

此次推出的葬礼乐高主题玩具有三个套装可供选择:墓园套装包括墓碑、墓坑、挖掘机和墓园工作人员;火葬场套装包括焚化炉和棺材;悲伤家庭套装则有父母亲和孩子的人物形象、一个死者和一具骨架。主题设计的涵盖流程为焚化、入土为安和最后的送别。

不少网友表示葬礼乐高玩具“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一起搭积木可以更好地打开话匣子,以更好地“让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必经的过程”。但是同时,此次过于“硬核”的葬礼场景设置也让一些人觉得太“病态”而难以接受,部分家长也担心会给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维也纳中央公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墓之一,葬有许多著名人物,包括贝多芬、施特劳斯等,2016年,公墓边这座著名的葬礼博物馆Bestattungsmuseum就曾和乐高合作,设计了第一个限量收藏的乐高葬礼风格作品:运送遗体的维也纳古老电车,之后又设计了一辆卡车和曾使用过的马匹拉动的灵车。

博物馆发言人弗洛里安·库什博士表示,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面对孩子关于死亡的提问而束手无策的家长,而他们希望通过这组玩具让家长可以更好地“描述这个过程,让孩子理解他们的悲伤”。同时博物馆也结合了维也纳心理治疗师协会的建议,在玩具的设计上不仅适用于对孩子的死亡教育,遭受丧子之痛的父母也能得到安慰。

事实上,如何对孩子解释死亡和亲人的离去,一直是很多家长面对的难题,而儿童死亡教育在不少家庭亦成为隐晦或逃避的话题。

据《家人》杂志报导,在美国,“死亡教育”已经作为一项独立的课程在全美中小学及幼儿园实施,老师会根据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宠物的去世为例,教授孩子“死亡就是永远不会回来,但是回忆会永存”,课堂也邀请接受过训练的殡葬从业人员或护士和孩子们通过情景表演讨论死亡,让孩子正视死亡这个话题。

台湾学者傅伟勋教授于90年代初,从美国引入死亡学研究与死亡教育,台湾教育当局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建立生死教育研究所,并在大、中、小学设立生命教育课程内容。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首次将“生命教育”放在教改纲要的“战略主题”中。

除此之外,儿童绘本也是死亡教育的一大领域。台湾殡葬信息网中推荐了39本儿童死亡教育绘本,包括美国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的《一片叶子落下来》和日本画家信宝的《妈妈变成鬼了!》。

白岩松曾在2016年的“追问生命尊严”的专题圆桌会上表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持续从事儿童死亡教育研究多年的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曾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若无法得到正确引导便很容易产生错误认知和负面情绪。

如何与儿童谈论死亡?你接受的生命教育又是什么样的?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 邱子航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