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中国于国际奥数赛事失利掀热议,你如何看“奥数”的价值所在?

无独有偶,香港教局斥坊间“奥数班”揠苗助长,你怎么看“奥数班”的存在?

中国合肥市一家补习学校的一节奥数辅导课。

中国合肥市一家补习学校的一节奥数辅导课。摄:Imagine China

端小二2019-02-27 发起

2019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国代表队无一人获得金牌,“举国奥数体制”失效了吗?

功利,兴趣,拓展,学术研究......“奥数”的意义是什么?

香港教局斥坊间“奥数班”揠苗助长,你怎么看“奥数班”的存在?

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简称RMM ) 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闭幕,最终成绩揭晓,以色列选手排名第一,而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共获4枚银牌,最好成绩是获得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

今年的比赛结果公布后在网上引起争议,不少网友对“天生数学好”的中国队取得这一成绩表示不满,把中国队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联系到一起。

国际数学奥赛中遗憾失利的中国队

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 (简称RMM ) ,是由罗马尼亚数学会主办的国际邀请赛,于每年2月份举办,仅邀请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 IMO ) 中成绩突出的中国、俄罗斯、美国与其周边的一些欧洲国家组队参加。

该赛事试题质量难度超过了IMO,被称为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难度最高的一项赛事,也是中国以国家队名义组队参赛的三项中学生数学国际赛事(IMO、RMO、RMM)之一。中国自第二届开始组队参加,由每年数学冬令营(CMO ) 中团体第一、第二的省份组队参赛,今年由上海组织队员参赛,由2018 IMO中国代表队教练瞿振华领队,王广廷担任副领队,带领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和华东师大二附中的6名同学参赛。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自2008年起举办,中国自第二届(2009年)开始组队参加,而当时中国各省市对奥赛禁令的实施也早已开始。从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队在比赛中的成绩一直有起伏。

根据罗马尼亚大师赛官网公示的信息,从2009-2017年(2018年中国队未参赛),中国队总成绩共获得2次第一名(2009年和2012年),1次第二名(2010年),2次第3名(2015年和2017年),另有5次成绩排名在3名以外。在2013年和2015年,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都只是银牌,团队总排名也分别掉到第13名和第12名。

有网友发现了本次比赛中队员们成绩的特别之处:中国选手几乎被第三题“团灭”——除了其中一名同学拿了1分,另外5名同学全是0分。而获得金牌的9名其他国家的选手,有7人这一题满分。有网友认为,中国队这次“短板明显”,失利或许是因为备考不到位或全体读题失误。

除RMM赛事之外,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的霸主。从1989年到2014年,中国队25次参赛,获得19次团体第一,其中更有11次是“全金牌”夺冠。而从2015年到2018年,因为美国、韩国等国家也开始效仿中国的数学竞赛集训模式,实力增强,在最近连续4届竞赛中,美国获得3次第一,另外一次则被韩国获得。

2018年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中国队连续四届与团体第一无缘,以4金2银和总分1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另外,台湾以179分排名第6;香港得到89分,排名第49;澳门以61分位列65。

奥数的举国体制之争

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数学好”的华裔群体基本不会缺席国际数学竞赛,就连近年来在各项数学赛事中表现突出的美国队,也一直因队伍中不断增添的华裔面孔而成为话题。然而由于早前中国教育部门在“减负”呼声中发布奥数禁令,使得在发现2018年 IMO 夺冠的美国队由4位华裔学生领衔及是次集体失利后,社交媒体中开始爆发奥数教育是否该“一刀切”的讨论。

2001年,中国教育部发布奥数禁令,规定“奥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2010年,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也陆续采取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叫停“奥赛”。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奥数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又发文明确要求公办学校“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奥数考试成绩、奖励、证书等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课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通知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并严禁超纲教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

与官方的“严打行动”呼应,一些和培训多有挂钩的竞赛已被叫停:32年来共4000多万学生参赛的“华杯赛”决赛被暂停、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被暂缓、“学而思杯”不再举办,甚至连长期参与培训的家长微信群,为了防止被查,都连夜改了微信群名,删掉“数学”、“牛娃”等敏感词汇。

奥赛的取消推动了中小学生减负,也与高校招生有密切关系。中国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布了2018年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90所高校名单,武汉大学首次在报名条件上删去了“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各类竞赛名次、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成果的享有优先资格”的规定。

然而,五大学科奥赛奖项和科技创新竞赛奖项依旧是高校自主招生最关键的指标。九成以上拥有自主招生权限的高校认可考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的成绩,理科类竞赛奖项依然是自主招生报考的主要条件。此外,中国大陆被认为最顶尖的两所高校北大、清华还几乎同时发出了“奥赛生召集令”。

与此同时,家长们对于官方“一刀切”的“减负”行动也并不领情。《中国青年报》201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57.0%的受访者认为奥数竞赛成绩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50.8%的受访者表示是奥数与升学挂钩,并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和利益链;60.2%的受访者直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本次调查中,80.0%的受访者是家长,7.6%的受访者是学生,家长“择校”意愿依然强烈。

中国大陆评论者援引美韩两国“英才教育”体制,及不少研究者出身IMO等竞赛奖项的例子,指许晨阳、袁新意、张伟等中国的数学界新生领军人均出身奥赛,因而认为取消奥数教育的决策是错误的,“教育既然产业化市场化,必然是市场选择,市场的选择很清楚,就是名校都喜欢奥数,都知道学得好奥数的是优秀人才愿意招生,为何不顺应了?”

然而据网易数读在2013年发布数据图表显示,在举国奥赛体制下,中国奥赛选手在成年后鲜有学术上的过人成就。据《中国科学报》2012年的报导,中国选手在IMO获奖以后,很少有人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中国154位IMO参赛者中,将数学作为终身研究职业的仅在10位左右,其中一多半在国外发展。除了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他31岁时获颁了菲尔茨奖,是取得重要学术成就的IMO获奖者之一。

香港教育局认为“奥数班”揠苗助长

香港也是一个奥数杯赛氛围非常浓厚的城市,每年有非常多的奥数比赛,参赛规模也非常大,比如最热门的华夏杯和港澳杯,2018年初赛参赛人数已经突破3万人,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同时很多学校也鼓励孩子们学习奥数,在周末开设奥数的兴趣课。

但据香港《明报》报导,香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课程发展)郑铭强于2月17日在官方网站撰文,斥坊间不少收费不菲的“奥数”课程,接受任何学童报读,不理会孩子是否有天分,又指内容多以操练比赛取分技巧为主,并非提升数学思维和解难能力,无助激发学童对数学的兴趣。

有人认为美韩两国现今的“英才教育”体制与中国早前的奥数举国体制不无相似,奥数国际赛事成绩本就需如此培育,你怎么看?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朱雯卿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