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北京小学发生伤人案,成人该告知其他孩子事件的来龙去脉吗?

我们是否该对孩子谈论这些事件?又该如何谈论?

2019年1月8日,北京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发生伤人事件。

2019年1月8日,北京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发生伤人事件。摄: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1-09 发起

如果你是事发学校的家长,你会不会告诉孩子这件事?如果选择告诉,你又会如何告诉孩子?

有评论指老师对于事件的冷处理反映了在社会转型的同时,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旧的框架中,你同意吗?

媒体有责任报导事件的真相,但详细的描写却有机会引起模仿效应,媒体该如何在当中取得平衡?

1月8日上午,北京西城宣师一附小发生一宗伤人案,导致20名学童受伤,嫌疑人被警方当场控制。事件发生后,校方跟家长隐瞒意外事实、老师告诫家长不要多管闲事,令家长感到不满。

伤人的男子据称是该小学聘用的校工,怀疑因劳资纠纷,对校方产生不满,于是持锤子前往学校打伤多名学童。但在稍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副校长孙薇却否认嫌疑人与学校存在任何矛盾或纠纷。

一段已被删除的校长与家长见面的视频中,校方与家长解释事发经过,表示是校工打伤孩子,没有用刀砍。校方亦并反复要求家长不要用手机拍摄,不要听信谣言。学校内其他班级的家长向老师询问如何教育孩子,老师以“与我们无关”、“孩子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这件事,知道太多就是在引导孩子的心理往不利方向发展”为由对事件避而不谈。老师又提醒家长与其有空关心不如多练练口算。

犯罪行为具有传染性和震撼性,容易产生模仿效应。面对校园伤害事件,不少人呼吁不要跟孩子讨论新闻内容,传媒也不应大肆报导,避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或引起“模仿效应”。

心理学博士刘彩梅指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辨别应不应该吿诉他们。12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向他们解释事发经过,案发动机,并讨论该如何保护自己。如果孩子较年幼,家长不应主动提起。但当孩子主动询问,家长亦不应该回避。

有家长亦分享他们的看法认为,应该与孩子一同讨论感受和情绪,讨论发生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避险,并学习批判性思维,讨论事件起因与处理,全面地评价一起事件,“对于事发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次可能会诱发 PTSD 的事件,避而不谈不是解决之道,孩子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知道还有比期末考试更可怕的事情......嗯,我还希望她能知道,这件事足以证明,有时候学校的老师和校长说的话也不是全对,不能迷信权威。”

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也就暴力事件发生时,成年人应如何和孩子谈论提出指引

  1. 向孩子保证他们的安全
  2. 抽出时间与他们沟通
  3. 解释应符合他们的年龄
  4. 重新审视安全措施
  5. 留意孩子的情绪
  6. 限制观看有关事件的视频
  7. 保持日常习惯

学生遇刺事件近年接连发生,2018年上海一名男子持刀砍伤3名小学生和1名家长,造成两2名学童抢救无效死亡。同年,陕西有中学生放学途中遭遇袭击,导致19名学生受伤,最终9名学生死亡。2016年,一男子闯入汉中市一所托管中心,砍伤7名女学生。

信息流通的时代,案件细节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有人认为这类型的新闻不应传播,更不应报导,以免造成效仿。2018年10重庆幼儿园发生伤人案,导致14名学童受伤。其后,重庆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官方微博发倡议书,呼吁请勿传播案件的血腥视频和图案,以免对受伤儿童及其家庭造成二次伤害。

有文章从信息流通和公众知情权角度分析,认为消息不应该隐瞒。但传媒需注意报导手法,不应过于详细报导作案过程,淡化犯罪细节,避免产生模仿效应。此外,报导内容亦可以采访有关安全专家,提醒政府及教育机构提高防范。同时报导也应包含司法机关严惩的措施,提高恐吓性。微博有评论认为报导伤人案的目的是在未来给予警醒,而不是讳疾忌医,封锁消息。

如果你是事发学校的家长,你会不会告诉孩子这件事?如果选择告诉,你又会如何告诉孩子?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