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性别优势”是客观存在,还是性别歧视的结果?利用“性别优势”有错吗?

Ayawawa再引争议。“性别优势”是什么?是男女两性均有的性别特征差异,还是性别歧视的衍生?

内地网络红人杨冰阳“ayawawa”经常录制美妆视频,教女性网友如何化妆、打扮,受到粉丝追捧。

内地网络红人杨冰阳“ayawawa”经常录制美妆视频,教女性网友如何化妆、打扮,受到粉丝追捧。摄:Wu Hao/端传媒

端小二2018-05-23 发起

Ayawawa情感理论再引轩然大波,因涉及对慰安妇不当言论被禁言6个月。Ayawawa何以在中国拥有巨大市场?

“性别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性别歧视的演变?利用“性别优势”有错吗?

不同的性别生理/心理特征,是生而如此,还是社会教化单一化的结果?

一直备受争议的大陆知名情感博主Ayawawa昨日(5月22日)因此前言论称慰安妇的存在是女性“性别优势”的体现,而被微博官方禁言、禁关注6个月。《中国妇女报》、《环球时报》等官媒则在引发争议当日便对其有关进行驳斥,Ayawawa本人也在当晚道歉称自己涉及军事政治内容较少,因而犯错。

5月18日,一篇名为《情感教主Ayawawa和300万种择偶焦虑》 的报导又一次将情感作家Ayawawa推入争议风暴。文中提到Ayawawa曾让学员想像日本侵华时的慰安妇,男性被打死了,女性却因此留下性命,进而得出“女生有性别优势”的结论。同日,Ayawawa微博也出现相似言论。因其有关慰安妇言论引发众怒,Ayawawa随后立即删帖并道歉。当晚,《中国妇女报》发文《“情感教主”的邪说与时代精神完全背道而驰》,对Ayawawa相关言论严厉批评。5月22日,微博官方宣布对“Ayawawa”帐号采取禁言、禁关注6个月措施。

网络红人Ayawawa(原名杨冰阳)是一个情感作家,兼营淘宝店铺,在新浪微博有300多万粉丝,个人公众号拥有100多万粉丝(截止2016年4月)。其情感理论以“MV及PU理论”为代表,MV是Mate Value(婚姻市场价值),PU是Paternity Uncertainty(亲子不确定性,指男性对后代的不确定感)。她认为,为了吸引愿意进行亲职投资(指交配前,两性为交配而做的付出)的男人,女人必须提高自己的MV,降低自己的PU。

女性MV的八项标准为: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学历、性格和家庭环境。而所谓降低PU,简单说就是“给男人安全感”,比如不要穿太暴露的衣服、走路要不疾不徐、懂得体贴他人、要矜持明理等。在此基础上,Ayawawa进一步推出“石头、剪子、布”理论,以此告诉女性粉丝男性在择偶时的心理。她认为女性有很多“性别优势”,并表示“男人呢,江山、美人——要么两者都有,要么两手空空。但是女人,你至少可以拥有其中一个,你要事业也可以,要家庭也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近年来,Ayawawa原创情感理论体系招致大批追捧者及反对者。其文中表示,承认男女有别并非歧视女性,只不过两者各有所长。她曾指出,女人在20多岁时事业比男人好,并不表示能力强,而是利用了性别优势。女性性别优势最明显的是生育功能,此外还体现在“同样的能力和水平,男女留在大城市的成本不一样”、“女性更容易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尤其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等上。

Ayawawa拥护者认为,其理论在男权社会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至少帮助许多女性能够“好嫁”、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反对者则常引用波伏娃的名言:“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著;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认为她所谓的性别优势是男权社会给女性设下的陷阱。

对于性别优势是否存在,向来颇有争议。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工作场所大多数男性和女性都表示,两性所擅长的工作相似之处多于差异。但巴西天马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Claudia认为,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某些性别能形成优势。以其个人经历来说,男性更擅于控制情感,而女性在团队合作上更出色。而香港消委会干事Gilly Wong指出,硬件方面的性别差距是存在的,如体力活动、机械活动中,男性可能更具备优势。

女性“性别优势”通常被指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婚姻获得比之前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即Ayawawa所宣扬的理论“嫁得好”;二则体现在职场或人际交流中。一些人认为,相貌就是一种优势,漂亮女性在职场更受人关注。2017年10月,共享时装月租平台“衣二三”推出《衣二三,你的职场秘密武器——一个女生靠穿衣发迹的故事》广告,该广告讲述职场菜鸟通过“衣二三”的服装打扮,迅速成为“人生赢家”。其核心价值即将男性爱慕与提携,视为一种女性通过“性别优势”换来的“资源”。

有人认为,其实无论男女都有所谓的性别优势存在,存在借性上位的女下属,也存在相同的男下属。在不涉及法律法规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获益的行为无可厚非,反而有优势不用更不符合人之本性。

但批评者指出,在性别歧视、性骚扰频发的中国,这种“资源换取”只是大女主霸道总裁等等流行文化给女性制造的泡沫,物化女性,将女性定义为拜金、爱慕虚荣,误导年轻女性。而那些依靠自身努力成功的女性,更因这种偏见而不获认可。

事实上,对于阴柔或阳刚等不同性别间的性格等差异情况是源于生理因素还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也一直存在争议,心理学家Holly Brewer曾总结社会普遍对男性及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他认为,性别只是我们的一部份,不能替我们定义每个人的样态。但也有人认为生理因素决定了男女两性在情感表达、爱好等方面的不同。

“性别优势”是否客观存在?性别差异是生来如此,还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