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称老师为爸爸,帮忙洗衣买饭,可以吗?师生关系的边界在哪里?

高校教师压迫硕士生、博士生屡见不鲜,师生权力不对等是唯一原因吗?

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

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摄:Benjamin Lowy/Reportage by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8-04-04 发起

大陆研究生三年级学生长期为导师处理买饭、洗衣等私人事务,甚至被迫叫导师“爸爸”。导师的权责边界在哪里?应怎样约束和监督?

生活小事该不该帮忙?学生生活要不要关心?良性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你曾经遇过改变你人生的导师吗?你跟他/她的关系是怎样的?

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在校内跳楼身亡。随后,其姐姐在网上发布文章,称陶崇园长期受男性导师王攀压迫。此事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广泛关注。

文中提供两人大量文字对话截图,显示陶崇园在读研期间,长期为王攀处理买饭、洗衣服等私人事务,被要求几乎每晚八点去其家中“面谈”,甚至被逼叫王攀“爸爸”。文章还指出,王攀为让陶崇园在其手下读研,曾书面承诺每年补助5000元人民币、优先推荐陶崇园出国读博或作访问研究,但硕士毕业前夕,王攀多番阻挠陶崇园海外求学和找工作。

据环球时报报导,事发后王攀曾在相关学生群内发表《抑郁症患者最后可能会死于自杀》等文章,并称日后研究中心招人需通过心理测试。网上流传一篇王攀署名的声明《陶崇园和我》,文中王攀称自己关心陶崇园身心健康,发现他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并解释“做家务”是两人独特的语言系统:“我们均认为中国古代的入室弟子模式和英国剑桥的本科生导师制非常可取,于是我们长时期采取了晚上面对面交流30+分钟的交流制......当他问及如何给家里说这件事时,我们协商一致选用了『到老师家做家务』的这一回答。”但该文真实性未获王攀回应。

在他人公开的QQ群聊天记录中,王攀曾回覆:“我忽略了一个事实,他可能是隐忍着和我装着很亲密,我和他很早就认了『义父子』关系,对他期望值很高,压了不少担子。”同时他否认“不让毕业”、“主动保研退回”、“推荐读博不兑现”三事,称会拿出证据。王攀还在QQ群说自己偷偷哭了两天。陶崇园的一个同学觉得,王攀确实把陶崇园当入室弟子培养,但可悲的是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学校方面,校方表示已成立调查组追查此事。初步认为学校和导师无责,已请律师走法律程序 ,出于人道考虑会给家属5万元安抚金。4月1日新京报获得一份学校内部会议录音,会上有负责人称:未发现王攀存在明显不符合师风师德和刑事犯罪的地方,导师不让毕业的情况不存在,并希望家属从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然而陶崇园的姐姐则在听完录音后表示,校方当时并未及时报警,报警信息是她和弟弟同学最先拨打的,而该案件在警察局无法立案因而很难走司法途径。陶崇园的姐姐认为,校方的调查和调查结果都是不负责任的。

目前,网友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陶崇园坠楼后手机、身份证消失,学校和警方称没有找到。而学校方面的态度令人怀疑。第二,网友根据两人对话截图,猜测陶崇园曾遭王攀殴打或性侵。在陶崇园电脑中,有一个文件夹存放了一篇关于高校性骚扰的论文。网友质疑正常老师怎么可能让学生叫爸爸。还有网友称,王攀在某次对话中说“保证不伤害你”,也就是说他曾经伤害过陶崇园,特意强调“到我办公室来”,可能是肉体上的伤害。陶崇园姐姐对此表示不清楚,从未听弟弟透露过。

近年来,高校导师压迫研究生的事屡见不鲜。2017年12月,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自杀溺亡,其女友认为此事与杨宝德女性导师周某有很大关系。据媒体报导,杨宝德被要求帮周某浇花、打扫办公室、停车场接送、陪逛超市、陪吃饭、挡酒、陪打麻将等,更在出国问题上被多番刁难。2016年,南京邮电大学研三学生蒋华文跳楼身亡,随后被指出生前受导师张某压力。学校调查发现,张某曾违规收取学生实习酬劳、克扣补贴,存在人格侮辱、性骚扰学生等行经。知乎、豆瓣上有不少研究生控诉导师欺压等事件。国外高校,也有网友总结出“美国变态导师清单”,提醒同学谨慎选导师。

每次自杀事件中,舆论中都有声音认为,死者或死于不抗压、心理脆弱,或死于不够勇气、不敢反抗。有网友表示,现在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没有处事经验。出现问题后,不会寻求帮助、不敢更换导师,只知道一忍再忍。

网友还指出,老师和学校间的矛盾冲突很明显。老师要评职称、要经费科研、要廉价劳动力,就必然压榨学生。同时,学生对导师也有依附关系,就算日后工作而不做学术,老师的人脉关系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因此,这种雇佣型或畸形的师生关系并不少见。

有观点认为,学生加强自身方面的问题固然必要,但健全相关制度、明确对导师的约束和监管更重要。由于中国高校硕博教育大都采用导师制,在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能否按时毕业等大事上,导师都有决定权。可以说决定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人物就是导师,但导师的权责界线并不明确。2014年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诱奸学生事件后,教育部划出被称为“红七条”的教师行为。但有人认为,针对高校教师尤其是导师权力越界问题,需要更多明确的规范。

有媒体采访国内外硕博学生,有人认为帮导师做私事可以接受,但不能成为惯例,更要把握好尺度。如果被要求超出师生界线,宁愿不要学位也会拒绝。有人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双赢,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人生经验,老师也能做好相关工作、教导学生。有人认为师生是独立的个体,可以互相帮助,但不应在生活上有过多的影响和束缚。导师在生活上对学生保持适度关心,但不宜让学生参与自己私生活。

针对此次陶崇园事件,教育家熊丙奇认为,教师权力不受制的情况的确存在,应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给导师指导权的同时,明确其职权范围。同时,他指出目前学生权利受损后,维权只能通过媒体。他建议实施学生自治,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和评价。

导师和学生关系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你曾经的导师经历又是怎样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