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让“慰安妇”改称“性奴隶”,是对她们的二次伤害吗?

对“慰安妇”受害者的过多关注,是否会影响到她们原本的生活?

纪录片《二十二》剧照,片中受访者林爱兰与导演郭柯(右)。

纪录片《二十二》剧照,片中受访者林爱兰与导演郭柯(右)。网上图片

端小二2017-08-23 发起

《中国妇女报》呼吁将“慰安妇”更名为“性奴隶”以表达对受害者的立场,有网友指出“性奴隶”一词带有侮辱性,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你怎么看?

对“慰安妇”受害者的过多关注,是否会影响到她们原本的生活?

有人指出《二十二》中缺乏对战后慰安妇社会境遇的描述,在面对“慰安妇”这一复杂议题时,民间和政府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或措施?

8月14日,在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这一天,讲述22位中国幸存慰安妇目前生存状况的纪录片《二十二》在中国各地上映,一周后累计票房破亿人民币,成为中国大陆首部票房破亿的记录片。《二十二》的热映将关于“慰安妇”的议题重新带回公众视野,21日,中国全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报》撰文指,“慰安妇”称呼不妥,应正名为“性奴隶”。

一直以来,“慰安妇”都是一个有历史疼痛感的话题。慰安妇是二战期间,由日本军队委托民间人力募集或强制征集的为日本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主要包括日本本土、朝鲜半岛、台湾及中国大陆的女性。被称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的苏智良教授表示,中国妇女沦为“慰安妇”的有二十万人,而台湾妇女救援基金会则主张台湾慰安妇至少有1200人。

在关于慰安妇的生存现状及影片《二十二》自身的讨论外,“慰安妇”这一称呼也被呼吁更改。21日,由全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报》发文表示,慰安妇是由日文翻译而来,是从“日本军人角度”的称呼,在过去的日本语境中,含“不是被强迫而是自愿”的意味,中国妇女报认为,这样的称呼是“在概念上再次逃避对中国战争性暴力受害者的罪行”,因此呼吁将对这一群体的称呼改为“性奴隶”,以表达对这些受害者的立场。

事实上,早在2014年,联合国市民性·政治性权利委员会就曾指出,日本政府应当采用“强制性奴隶”这一称呼,代替容易引起误解和歧义的“慰安妇”,日本政府对此表达了反对。有人支持用“性奴隶”以表达立场和对日本过去军国主义的控诉,也有网友认为应当考虑受害人自身想法,“性奴隶”一词带有侮辱性,可能会对这些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你如何看待对受害人称呼的变更?

在另一边厢,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关于慰安妇的公映影片,《二十二》也用了与别不同的手法描写这个群体。导演郭柯放弃了对苦难控诉或回溯历史的叙述方式,转而用相对平静琐碎的镜头展示慰安妇目前的日常生活,克制得被指“乏味”。郭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无聊不就是他们的真实状态吗?为什么要假装热闹?”

郭柯自2012年偶然在微博中看到“中国慰安妇生下一个日本孩子”的故事后开始接触慰安妇题材,拍摄讲述韦绍兰老人和她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的纪录片,并以开拍时中国大陆公开身份的慰安妇人数“三十二”命名。《三十二》于2014年上映,同年他开始拍摄纪录片《二十二》——当时慰安妇幸存者人数已减少至22人。至《二十二》公映时,中国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仅存八人,有媒体称这是一部“抢救式”的纪录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