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过上小确幸和小清新的小日子,你喜欢吗?

便当是小确幸、放题是大满足...

端小二2017-04-09 发起

人活一生,每一天都是生活。怎样活得精彩又活出自我?
人活一生,每一天都是生活。怎样活得精彩又活出自我?摄:Imagine China

人活一生,每一天都是生活。怎样活得精彩又活出自我?圆桌Lifestyle,与你乐活每日。

“如过云雨,忘记来带备雨遮(雨伞),路人突然递来面前,或者雨后能致谢”,香港新生代歌手陈凯彤(Lillian Chan),在她2015年发表的歌曲《小确幸》中,唱出了这样的场景,让听众倍感温暖,果真是“小而确实的幸福”。同年田馥甄演唱歌曲《小幸运》,微小的幸福随大气电波传遍台湾。

再早两年,天后级歌手容祖儿推出专辑《小日子》,同名主打歌中唱到:“隆重已让我觉得疲累,成大器其实无乐趣,觅个伴我做菜的伴侣”,所描绘的小日子令人向往。

若细细探究,这股“小确幸”的审美潮流,最早出自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散文集。在1986年出版的《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有一篇文章就叫〈小确幸〉。十年后出版的《寻找漩涡猫的方法》中,村上又描述了自己在欧游时的霎那满足,诸如“跑完马拉松之后冰得透透的啤酒、好不容易找到的二手唱片、邻家小猫的消息……”等等。随着中译版的引入,台湾读者对此也感同身受,更渐渐形成了一种正夯的追求,扩散到了整个华语世界。

少了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村上春树

比起港台对小确幸的热捧,中国大陆的网民似乎更喜爱“小清新”,这个最初用来指一些清新脱俗音乐风格的概念,逐步扩大到对文学、电影、摄影甚至穿衣风格和饮食文化的描述,与之相对的就是“重口味”隐隐流露着审美取态上对主流集体美学的反叛。

对这一波“小”的着迷,有论者认为背后显示经济发展乏力、阶级上流无望,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中饱受不确定与无望感的青年人与中年人的挫折与痛苦的一种表达”,甚至成了“太阳花运动”的底色。也有论者发掘正面价值,“小确幸世代是此前社会改革的后代,因此有更多元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遇到生活上美好的小事,比如吃到一碗好便当,你会感到幸福洋溢吗?

“小”的美学会把我们带往哪里?它是对宏大叙事的颠覆,让我们着眼于身边美好,还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自我疗愈?

你会向往充满小确幸和小清新的小日子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