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如果当年“袋住先”,今天结局又会如何?

成功入闸的曾俊华,累积了大量民望。他们有了心仪候选人,但却没有选票令他走完“最后一里路”。

端小二2017-03-27 发起

2017年3月24日,曾俊华于港岛区造势,引来大批支持者到场。
2017年3月24日,曾俊华于港岛区造势,引来大批支持者到场。摄:Tyrone Siu/Reuters

这是一件备受争议,但或迟或早必须再次讨论的事。

昨日,香港特首选举落幕,林郑月娥以 777 票当选行政长官,曾俊华民意高企,结果仍然落败,令不少港人不胜唏嘘。

“今次选举输了,但是香港并没有输。正如我一直讲,我是不是曾俊华,并不要紧,与其只是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不如相信我们每一个人。”曾俊华在 facebook 上贴出他在选后对记者的发言全文。网友留言感谢曾俊华和他的团队,让“我哋仍然可以发梦”。

在被形容为“梦醒时刻”的今天,我们开始反思曾俊华为何表现出前所未见的政治魅力。相比强调政纲的林郑月娥,和熟悉法律的胡国兴,曾俊华大谈“信任、团结、希望”。在选举期间,曾俊华成功争取到政治光谱上左中右派人士为他背书,强调香港不可再延续过去五年社会撕裂、民怨沸腾的局面,他上台将修补社会关系,成为不同政治派系,乃至中央和香港之间的沟通桥梁,令不少市民对曾俊华抱有极大期望

相比之下,盛传为中央“唯一支持”的林郑月娥,其民望一直不及曾俊华,却得到 777 票当选。此结果符合舆论预期,也带出一道声音——如果2015年“袋住先”,通过“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今日结局或会不同。

2014年8月31日,北京人大对香港特首产生办法作出决定,候选人必须获得 1200 人组成的提名委员会过半提名,才能“入闸”,再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选出最终人选。是为“8.31”框架

对这一决定,香港社会产生了分歧,包括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内的政改三人组,落力推销“袋住先”(先接受了再说),另一面则认为“一袋就是永世”(接受了就是永远),终促成雨伞运动,政改方案也于2015年6月18日被否决。

而在今天,当林郑月娥成功当选以后,曾俊华所凝聚的“民望”,所归何处?

如果当年“袋住先”,今日结局会否不同?

如果林郑月娥在任内重启“8.31”框架下的政制改革,你会否接受由“提名委员会”产生候选人的“普选制”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