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腔调、服装、语言完全不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为今年“香港国际莎剧表演交流”活动的其中一部戏剧,这部由本地演员出演的巴塞罗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美丽的意外。

Projecte Ingenu《罗密欧与茱丽叶》剧照

Projecte Ingenu《罗密欧与茱丽叶》剧照

文:湘云

刊登于 2022-07-08

#Pick-Up

邓树荣介绍,原定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莎剧节,邀请了三组国际演出团队,带来戏剧甚至乐队的音乐表演,但原本的行程却全部因为疫情取消。于是双方灵机一动,想到用本地剧场人,演出国际剧团的作品。当中包括意大利新锐舞团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所排的舞剧《哈姆雷特》,以及这部巴塞隆拿剧团Projecte Ingenu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来自西班牙的剧团Projecte Ingenu,风格年轻,简约,注重形体,他们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靠身体造型呈现戏剧,演员演出性别交错(cross gender),注重灯光运用。这一个版本,“会令我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有一个新体会”,是次演出的艺术总监邓树荣说。

不一样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大众眼中,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古典悲剧,而这样的印象可能会被这次演出打破。喜剧形式演绎的戏剧,模糊年代的舞台,很可能给你一种不同的想像。

“我们一听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认为是悲剧,但其实莎士比亚写时并没有清楚界定。”执行导演邓灏威说,“如果翻看相关研究,会发现这部剧分前半段与后半段。写法上,前半段类似戏剧,如奶妈等角色台词多为一些幽默语句。莎士比亚是这样写。”而从后半开始,剧情急转直下,悲剧才发生。

“演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要理解故事如何从喜剧变成悲剧。这是莎士比亚本来写作时已经是这样的编排。”

而年代的抽象则体现在服装上。“平时处理戏剧,会尝试用服装去突出一个角色的特征、性格,”邓灏威介绍,“但这个版本注重让演员的演技发挥,所以连服装也非常简约。”

舞台道具也体现了剧团简约特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涉足到很多场景的作品,但在这一版演出中,观众不会见到实景,只会看到用简单生活物品搭建出来的场景和身份转换。“就用两个铁架,上面放一些木棍。当演员把木棍拿上手比剑,那就是剑了。又例如一副普通的太阳眼镜,被演员戴上之后,你就知道演员角色转变为一个很高贵的夫人。”

邓树荣认为,这种有力量的舞台设计是很值得观众留意的。“很简单的物料、造型,能够很快建构不同时空,再流动去下一个时空。除了具体的时空建构,还有心理状态的具象化呈现。”

邓灏威提到,另一个值得观众留意的,是演出中的音乐。这次演出选用的音乐,都是十五、十六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音乐,再经历一些新的编排,没有其他配乐,只靠演员集体的唱颂,诗歌一样的演唱将气氛呈现。

上述特点,都是从Projecte Ingenu的原作中带来的风格。邓灏威表示,这次演出会保留原作的基本风格,但最大的处理在语言上。“从莎士比亚原本的剧本转化成广东话,除了就这样翻译,我们也和演员一起研究怎样地道些。莎士比亚的语言原本是古典语言,如果照直翻译,就会显得很有年代感。但我们看巴塞隆拿版本,都不太需要呈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年代,所以我们需要让它变得本地化一点,使得时代的感觉中性一点。”

“我们如何理解莎士比亚文字本身很多象征、比喻?我们不能直接将比喻翻译过来。我们需要进入我们的语境,消化后变成今天的版本。”

邓树荣延伸道,大众一向认为莎剧就是英语为表现,脱离英文很难做莎剧。“我觉得不是,巴塞隆拿也是使用加泰罗尼亚语,我们这次用的广东话,是经历过巴塞隆拿那边对原著英文的编辑,变成加泰罗尼亚语,我们又用加泰语的英译本翻译回广东话,在语言作为载体的层面很有趣。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任何内容我们都很难说只有一种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语言如何兜兜转转回到莎士比亚这个灵魂。这是很好的例子。”

“香港国际莎剧表演交流”艺术总监邓树荣
“香港国际莎剧表演交流”艺术总监邓树荣

我们为什么要编排莎剧与看莎剧

莎剧对于每一个剧场人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邓树荣有丰富的莎剧创作经验,曾经创作全女班演员的无声版《李尔王》,也在2017年创作过演员性别流动的《麦克白》。

“最重要的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莎剧。世界上有很多人做莎剧,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为什么你要做?一定要解答这个问题才能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他说。“知道原因后,要再问自己如何阅读剧本,想呈现什么图景。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我猜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受当代很多剧场理念(的影响)。……看作者如何将莎剧的内容维系到一些当代的命题,这对我来说才是最有意思的。”

回想起自己创作莎剧的原点,邓灏威认为,一个剧场创作人,怎么都要做到一次莎剧。“我去创作一个那么经典的故事,除了发展自己艺术的方向外,也会让我问自己与这个故事的联系。你自然会问,为什么要做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过时吗?你越问得深,就越会知道自己关注什么。比如我看这个故事,我就会联想到国际纠纷,想到那些人因为一些冲突承受的痛楚,这令我看回自己为什么要做剧场,为什么要讲故事?原来在故事背后有更重要信息、感受需要通过剧场这个媒介传递给人。”

Projecte Ingenu《罗密欧与茱丽叶》剧照
Projecte Ingenu《罗密欧与茱丽叶》剧照

在导演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过程中,邓灏威找到他理解中这个故事的当代命题。“两个家族大打出手,但他们的儿女因爱情结合。这份爱情如何从一个欢天喜地的爱情变成最后成为悲剧,归根到底是两个家族的仇恨,这是莎士比亚用很多笔墨在讲的主题。过了那么久,很明显这个主题也并不过时,现在看到俄罗斯乌克兰打仗,其实也是一些仇恨。”

“如果将故事想像成俄罗斯、乌克兰的家庭,有一对恋人因此而分开经历生离死别,故事本身已经能让我们联想到当下的事情。”

邓树荣认为该剧中包含宇宙性的命题。“人很多时候因为某些喜好,很容易将世界分成非黑即白,于是做出很多愚蠢的事情。但是世界其实并非非黑即白,有很多灰色地带。我想这个经典揭示的就是这个灰色地带:究竟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活生生的处境在现实生活出现,我们如何对待这个灰色地带?让自己的灵性、感性带动,还是通过很多理性分析再决定做还是不做一件事?”

在时代变迁之中,罗密欧、朱丽叶二人身上保有的古典人格特质,也在当下更显珍贵。“他们最可爱的地方是敢爱敢恨。这两个入世未深的年轻角色,一见钟情,然后很相信自己的感觉,这种东西很值得当下的观众去感受,我们能否做到这种敢爱敢恨?”邓灏威说。

在邓灏威看来,这对年轻情侣身上,都有一份自由意志:罗密欧对于自己的感觉非常诚实,他不因为自己喜欢上仇家的孩子就不去追求爱情。自由意志让他突破桎梏,而年仅14岁的朱丽叶被父母逼婚,她并没有全盘听安排,而想获得自由恋爱,想有自由意志去做自己的选择。

《罗密欧与茱丽叶》执行导演邓灏威
《罗密欧与茱丽叶》执行导演邓灏威

建立多元连结

邓树荣与邓灏威,早在2015年就曾有过合作。邓树荣当时执导香港艺术节歌剧《大同》,邓灏威是助理导演。邓树荣认为,邓灏威在年轻一辈导演中破有自己的风格和进入创作的方式,“如果透过国际莎剧交流平台帮助本地的创作者,也是我想做的事情”。 而这次多方合作也因为疫情区隔而变得特殊。很多不同单位牵涉其中,工作室、外国团队、导演、演员,都需要沟通,而在当中各取所需。塞翁失马,邓灏威也因此获得不少收获。

“巴塞隆拿的剧场文化和我们的非常不同,无论是表演的方式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我一直吸收他们的文化,理解他们如何去阅读经典,同时又把这些与本地演员分享。……他们的剧场文化,是一种与观众直接的交流,是一种扮演的角色,而非生活化的呈现。香港的演艺训练比较少这种表演,我们在演绎这个作品时,也在吸收着这种表演。”

舞台上的9个演员也需要培养出他们的默契。尽管两名主要角色均分别一名演员饰演,但整个演出是用整体(esemble)的形式,观众会见到9个演员在一起讲一个故事。“所以现在排练中我们除了要很快让他们饰演能那个角色,处理对白、场景调度之外,最重要的,是9个演员的默契,能否共同对故事有一种演员与故事的连结,他们自己如何感受故事?这是我们现在就在做的东西。”邓灏威说。

而这种连结也希望最终能够传达到观众的感受中。邓树荣表示,这一次计划,也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看本地人演绎外国作品,会是什么体验,也好奇能否通过作品本身的质素提高香港观众的欣赏水平。

“虽然近十年八年,香港观众能欣赏的外国作品很多,但聚焦做莎士比亚的不多。这次国际莎剧节的策划动力,是莎剧是世界文化的共同遗产。虽然它源自英国,但它不止属于英国,它有一些宇宙性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但是对创作者,对观众也是,观众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也能得到很多东西,我希望这次的国际交流能够做到起码这一点。”邓树荣说。

香港国际莎剧表演交流-罗密欧与茱丽叶

日期及时间:12–13.8.2022 (五 – 六) 8pm / 14.8.2022 (日) 3pm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寿臣剧院

票价:$350, $280, $200

门票现于城市售票网发售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