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横跨20年及多届政府的香港垃圾征费计划,最终为何触礁?

解说错重点、未打铁趁热、讨论气氛改变……受访者归纳了征费实施无期的几大原因。

位于新蒲岗的新光宴会厅的陈经理正在整理最大型的指定垃圾袋。摄:Ryan Lai/端传媒

位于新蒲岗的新光宴会厅的陈经理正在整理最大型的指定垃圾袋。摄:Ryan Lai/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郑淑华

刊登于 2024-05-29

#垃圾征费#环保#公民社会#生态环境#香港

香港垃圾征费措施暂缓前五天,九龙新蒲岗新光宴会厅的员工如常将剩菜和垃圾送进厨房。不同往常的是,洗碗工快速冲洗碗碟,一边捞起凤爪骨扔进紫色厨余回收桶,纸巾团则丢入普通垃圾桶。她说,“之前不管是什么,全部放在一起。”

原订在2024年4月1日实施的垃圾征费,于今年1月二度延期,改为先开展“先行先试”计划,向政府大楼、“三无大厦”等14个处所提供免费指定袋及标签。两个月过去,作为试点之一,陈经理说酒楼员工已习惯分类垃圾,但“用一个胶袋就是钱”,人手压力和市道疲弱下,她觉得延迟最好。

5月27日,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和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再宣布暂缓垃圾征费,未有订明落实日子。卓永兴指,“先行先试”参加者认为操作繁复、垃圾弃置量没有太大改变等,又指由年初至今有七八成市民反对8月实施垃圾征费,暂缓“甚至是唯一决定”。曾经对推行征费“有百分百有信心”的谢展寰表示,要改变全港市民习惯、处理问题是很大挑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准备好”,但政府重视减废的初心从没改变。

香港的垃圾征费讨论萦绕近20年,由2005年开始横跨五届政府,经反复讨论、试行和咨询后,在2021年通过,落到现届政府手上,最终两度押后并无限期暂缓。而由2021年至今,政府花费港币1.77亿元推动垃圾征费,宣传推广达3000万元。端传媒走访前环境局副局长、公共政策学者、试行计划中的酒楼、环保团体和民间回收组织,探讨这个铺排多年、原意良好的政策为何触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