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一念十年:台湾20世代的太阳花记忆,会是什么模样?

“我们是不是真的很容易被煽动?”

一念十年:台湾20世代的太阳花记忆,会是什么模样?
圖:Rosa Lee

一念之变,十年之途,当年的运动者如今有著截然不同的际遇,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台湾政治版块在太阳花学运后亦面临重组洗牌,公民社会随之兴起、茁壮与健步迈前,持续在后太阳花时代吹拂台湾社会。如果记忆有期,十年之后,你还记得哪些?如果记忆无法抹消,参与者又如何与其相伴?端传媒将自3月13日起,刊载太阳花学运十周年系列文章及特制页面,向著记忆的碎片发出回声。

2014年,一场突然其来的占领立法院行动,让3月的台北街头陷入一股狂躁的情绪。这场运动,经常被媒体称为太阳花学运,透过彼时的社群媒体直播以及大众媒体的接棒,铺天盖地吹袭这座岛屿。

如果记忆有层次,那么以占领地立法院为中心,议场内的学生为记忆的原点,渐次向外辐射,随著距离立法院的远近、身处地点的地理空间,人们对这场运动的视角切换,亦如万花筒般折射出不同形状的记忆面貌。

这群上个十年的20世代,在运动的冲撞中历经了自己的社运青春期,启蒙了政治,也成为台湾近十年来公民社会的一股新生力量。

那么,现在的20世代呢?在十年以前,他们仅是十多岁的国高中生,他们是否也被卷入这场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中;又或者,他们挣扎于十多岁的苦恼之中,看著运动的浪沫,而未被卷入时代的巨变之中。

端传媒找了四名实习记者,问问在他们那个世代,太阳花学运对他们来说是什么?不若二十多岁的运动者,他们否定了原生家庭保守的政治意识形态,上街呼喊口号、时而与镇暴警察对峙。当年仅十多岁的他们,原生家庭如何影响自己?是继承或是挣脱,继承的又是什么,想挣脱的如何言明?在记忆的外层,他们的太阳花会是什么形状,记忆又是什么模样?

林宣佑,当时14岁,国中生,屏东人,偏蓝家庭

无论电视、报纸还是周遭大人都将318定调为“学运”,暗暗指涉运动本身是不成熟的举动,没想到在真正不成熟的中二生脑中,却成了一种英雄式的梦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