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问答广场

【新栏目】在这个分裂的时候,我们想听到更多你的声音

我们期望设立一个新的问答栏目,不由编辑部来主导议题的设置,而是由你们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分享,控制讨论的方向。

插画:Mantha Mok

端传媒编辑部

刊登于 2021-05-16

#端问答#端会员

端的读者,你好。

几个月前,在2020年将要结束时,我们向大家征集了过去一年的故事与心情。在一段段回复中,作为端的读者,你们袒露了生活中的困顿,仍然持有的信念,难以掩盖的失望,但也有对未来小心翼翼、却又坚定不移的期待。

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力量,也让我们更加好奇,身在世界各地的端的读者,在想些什么,都在经历什么样的故事与生活?

在我们用写作与阅读互相陪伴的同时,作为端的编辑,我们也会感到不安:端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哪些内容是应该呈现给读者的,哪些话题又是真正值得被讨论的? 而我们已经呈现的内容,究竟对大家来说,是不是有帮助的,有没有满足读者的期待?

于是我们会在评论区寻找读者的反馈,根据阅读数据来判断话题热度,也会依照最新的读者订阅量来确认我们自身的价值。

但更令我们时不时困惑的是,现在的端,还是不是一个能连接各地读者的平台。自香港反修例运动到台湾大选,自中美贸易战到疫情开始蔓延,当华语世界甚至是国际政治,都越来越绕不开“中国”时,当“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阴影,让人无法回避但又激起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时,我们目睹着更多的争吵,和更少的对话。

正如六年前端的发刊词中所说,我们希望能“在这里,就华语世界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建立一种新的讨论视野和表达方式:它是世界主义的,而不是民族主义的;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内向封闭的;是有公共意识的,而不是自说自话的。我们希望,两岸四地的声音可以在这里,就真正的问题展开真正的思辨,让对话成为可能”。

而现在,当我们不确定有没有做到最后这一点时,希望能借助读者的力量,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来让持续的对话成为可能。

作为一家读者均匀分布在中港台及海外的媒体,我们常常会感受到来自读者很多跨地域的好奇与疑问。在日常的报导中,我们尝试去回应这些疑问,但也逐渐意识到,还有大量更鲜活、切身和珍贵的体验,是可以由我们的读者去分享的。在文章的评论区,在圆桌的讨论中,在一篇篇读者来函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分享,虽然也少不了争执与困惑。

我们期望设立一个新的问答栏目,在这里,不再由编辑部来主导议题的设置,而是由你们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分享,控制讨论的方向。

我们相信每个人讲述的力量,直接来自个体的声音与故事,有时会比报导中呈现的更加有力;我们也相信端的读者,无论有多大的分歧,也仍然愿意听对方说话,让每一个愿意讲述的人都能完整地做出自我表达。

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立刻理解对方,但只要你有想了解的,有对各自的世界和生活感到好奇的地方,你可以在此提出问题,也可以向其他提问的读者分享自己的故事与经验。例如,在此前的小范围调研中,有读者想知道:

疫情以来、政治压力越来越大之后的这一年,香港年轻人的想法和生活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作为中国人,这段时间在网络上或在海外生活时,听到批评中国的言论或是面对某种敌视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心情?做出过怎样的应对?

这一两年,台湾是不是兴起了一股“台湾难波万”的全民氛围?身在其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香港和台湾的朋友们,现在还想更多地了解中国吗?除了阅读新闻报导,还会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中国的信息?如果有在看中国的综艺节目和电影电视剧,会在意里面传递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吗?

对上述几个问题,你会不会已经有一些想说的话?是不是还有更多问题想问?

一次发问,一场交谈,一封信,一个回答,抑或是自言自语也好。你可以留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写一两百字的感言,也可以是上千字的长文回复。欢迎在提问表单写下你的问题,或挑选其中的问题,在回复表单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之后会不定期将大家的回复公开,也希望基于这些回应,不同地区读者的交流能够持续下去。

毕竟,如果一场场对话成为可能,也许接下来我们真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彼此。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