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进行式的“揽炒”,是手段还是目的?

2019年10月1日,黄大仙示威者被捕。

2019年10月1日,黄大仙示威者被捕。摄:刘子康/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李志德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10-07

#逃犯条例#香港

香港的抗议者,用了三天告诉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和她的团队,引用《紧急情况规例条例》的授权制定《禁止蒙面规例》是个多糟的主意。

“火上加油”的警告不幸言中,从上周五晚上的全港大骚乱到周日烽烟再起,今天(周一)下午再有另一场十八区游行号召。香港眼前的情况无比凶险,但我们并不想用“停在这里,够了!”或者“此时不要硬拼。”之类的父权姿态来谈论这件事。因为事态既然会走到这里,“凡存在即合理”,只不过这个“理”讲的是“事理必然”(rational)而不是“道德价值”(reasonable)。

过去三天,是博弈理论(Game Theory)中“谁是胆小鬼”的完美展演:两部汽车高速相向疾驰,谁受不了先转向的就会被认为是输家。但此时此刻,似乎可以仔细想一想抗争的支持者、示威者 —— 特别是勇武示威者心中“揽炒”的想像究竟是什么?

上周五“全港大骚乱”以来的抗议升级,令人好奇“揽炒”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第一种可能,它就是目的。如果抗议和破坏本身就是目的,“与汝皆亡”的结果肯定是要达到的,因为《禁止蒙面规例》已经证明只有反效果,或许更为政府进一步强力镇压提供依据,按照林郑月娥执政团队过去四个月一条路走到黑的思路,不管是对本地支持者,或者向北京交待,恐怕都没有选择地必须继续追求力度更大的镇压手段。

一个更严重的副作用,是解放军进场,“北京solution”生效的可能性和正当性也在上升。这些进行激烈抗议的人士可能来自各种“方面”,一个最坏的设想:一、两名无辜的外国人在街头死伤,解放军以“保护外侨、外商投资”进入香港维持秩序,谁曰不宜?

从另一方面来看,“抱著一起死”又明明不是示威者的目的,三个多月来一股更强大的呼声是“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现在再加上“重整警队”,就我自己出入新闻现场所见到的,这个诉求不仅合理,而且非常迫切和必要。在香港学者李立峰做的一份民意调查也显示,即使是中间立场的受访者,也有近六成认为警方使用了过分武力。

因此,如果示威者群体仍然对文明的政治体制有所追求,期待“六大诉求”成真,更不愿意“北京solution”加诸在自己身上,那恐怕就有必要想一想:这场进行式的“揽炒”,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

如果多数示威者同意它是目的,那最终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它是个“喊价”的方式,是个迫使政府(包括北京和香港)让步的手段,那示威者可以被期待的就是再一次反思勇武行动的界线:对“死物”暴力破坏的限度、“私了”的道德性,以及明显蔓延过界的举动,例如对说普通话者的侵犯或者攻击。因为在遭受攻击的前一刻,他心里可能和绝大部分没有站出来(站不出来)的香港人一样,其实是这场抗议的支持者。

这样的反省精神,我们其实曾经在8月14日的“机场事件”之后看过一次。当时在示威者完全控制机场的情况下,非法禁锢了付国豪和另一名中国旅客,并且翻查他们的隐私物件。为了这起事件,《端传媒》曾经发出一篇文章<齐上齐落之前,负责任地检讨813机场“事变”>。从事后的发展看来,我认为示威群体的自省精神还是可以期待的。而在“无大台”的型态下,要让运动持续朝著原本设定的目标往前走,期待的也只能是示威者群体的自省。

但另一方面,让公众近乎心死,却不得不给出期待的是林郑月娥领导的执政团队。“止暴制乱” 喊了三个多月,但“止暴制乱” 同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什么?是让香港重回法治状态下。要回法治,香港政府要从自己做起,让自己的公职人员,重新知法守法。这里,说的就是香港警队。

早在运动发起之初,警察执法上的问题就不断遭到各方质疑。林郑月娥迄今不变的标准答案就是:监警会。不管当时公众相不相信,但事过四个月,事实就是:监警会交出的成绩是零!相信林郑特首自己也感受得到,7月21日发生在元朗站的事件,是这场运动转趋激烈的关键事件,在公开场合,质疑者一提再提,但官员只能一避再避。

除了721元朗事件,员警不当执法的事件快速累积,明显的如"yellow object"调查的结果究竟是不是一个人,警方也没有下文。要清理这些事件,监警会的工作效率、担当和公信力就是明显不足,林郑月娥特导必须开始寻找其它的,更能回应公众期待的方式,要不就接受“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林郑月娥应该认识到,在这场无大台的运动里,政府事实上拥有议题的主导权,但港府文人部门却将主动权拱手交给警队,疲惫不堪的前线警力一旦有脱序行径,事态就跟著一再恶化。林郑原本设定通过“社区座谈”的方式缓和情势,也只能尴尬地吊在那里,不知道该不该进行下去。整个港府的应对节奏乱成一团,这才是示威平息不下来的根本原因。

从这里可以谈谈《端传媒》自己,我们的聚光灯,会一如既往,认真监督权力部门的行为和程序,但同时也注重疏理脉络和展现更广的背景,期待促进各方的交流和反思,当然,在运动白热化和媒体资源紧张的现下,这些目标不一定能够在一时三刻尽善尽美。

专业媒体的笔,永远对著有权力的人,特别是政府。原因很简单,我们从不反对警察逮捕施暴者,但会高度关注程序和手段是不是正当(所以新屋岭会是大问题);“爱国人士”要出来打人也只好由得他们,但警察不能明明见到混乱调头就走。开枪镇吓不是问题,但就如一位行家说的,如果10月1日这六枪开在721的元朗站,香港不会变成今天这样。

或许在近期的香港新闻里,会令到某些读者认为“《端传媒》怎么总是只批评政府”。但拉长时间来看,我们的标准始终一致。在香港事务上如此,在中国大陆、台湾公共事务上也是如此。读者不可能期待同一家媒体在处理中国内地事务时是自由派;在处理香港公共议题时就不问因果来由,埋著头呼吁国家机器“止暴制乱”呢?

看事情要看脉络,深度报导、评论,就是在理清脉络,期待更多接近问题本质。如果要一刀切,就法论法:那北京切除事件里,北京市政府拆除那些廉价房子,不也是“依法行事”吗?杨佳杀警案,有什么好讨论的呢?不就是老百姓杀了警察,罪行重大吗?

价值上的一致,是一家媒体最珍贵的资产。也许有读者不满意《端传媒》今天在香港问题上的处理走向,但如果有一天,当一位台湾人或大陆公民在街上莫名其妙被警察盘查暴打、住家附近的房子被征收强拆、或者附近的化工厂爆炸,但真相不明时,站在他背后,敢在这时发声讲话的,还是《端传媒》。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