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像

影像:香港命渠,见证工业兴衰的城市水道

明渠在香港,与城市紧扣。虽没有令人注目的外型,功能却是实在而重要,它在城内留下隐约的痕迹,见证著香港的一段工业化进程。如今面临活化改造,将来的明渠与城市又会有著一段怎样的关系?

屯门。

屯门。摄影:方家远

方家远

刊登于 2019-03-23

香港的天然河道于七十年代起为防止洪水而被渠道化,这些大坑渠的前身多是发展新市镇时建造的人工水道,早期的新市镇多选在浅水的峡湾来填海造地,填海过程中,城市山腰的溪流引至市中心,与收窄的海湾会合,形成咸淡水混杂的明渠;有些渠会以地区作为名称,例如屯门河、城门河等,另外,也有因城市发展而变成暗渠,隐于马路之下。

香港政府自2011年开始进行启德河改善工程,增加排洪能力,纾缓黄大仙及新蒲岗道地区的水浸风险。而渠务署于2015年开始展开《活化水体顾问研究》,纪录及研究全港228条河道活化的可行性。

明渠虽没有令人注目的外型,功能却是实在而重要,它在城内留下隐约的痕迹,见证著香港的一段工业化进程。摄影师方家远以照片定格这些存在感稀薄的城市风景。

锦田。
锦田。
大埔。
大埔。
沙田。
沙田。
元朗。
元朗。
元朗。
元朗。
屯门。
屯门。
元朗。
元朗。
元朗。
元朗。
荃湾。
荃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