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第十一届华语纪录片节开锣:竞赛单元两岸三地一较高下,巴勒斯坦、慰安妇专题令人动容

“第十一届华语纪录片节”将于2018/10/1至11/11展开,放映来自两岸三地的34部入围影片。特别的是,今年除了“长短片竞赛”、“香港作品选”及“国际精选”外,更新增“巴勒斯坦专题”及“慰安妇专题”两部份,为影迷带来题材丰富的纪录片。

《红盒子》中当代布袋戏大师陈锡煌让观众一窥掌中木偶的手法,同时又抒发对父亲李天禄的复杂感情。

《红盒子》中当代布袋戏大师陈锡煌让观众一窥掌中木偶的手法,同时又抒发对父亲李天禄的复杂感情。

刊登于 2018-10-01

#Pick-Up

台湾导演呈现本土风俗故事 强势入围长片组

入围长片组有两位来自中国的导演姚虎彪、王杨,分别执导《天坑人家》和《纺织城》,不约而同讲述时代的变革,甚至两代冲突。

《天坑人家》讲述云南山区一处巨大陨石坑,过去曾是痲疯病人的小村,近年因风景独特而使观光客涌入,年轻人想迎接商机、但老一辈拒绝改变,致使两代冲突不断。

而西安东郊“纺织城”是50年代的计划经济之下产物,先进的大型工厂加上优渥的员工福利,众人皆以入职工厂自豪,如今工厂停产、工人老去、宿舍待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长片组另外四部为台湾导演执导长片,吴静怡执导《再会马德里》,讲述一对佛兰明高舞者母女,女儿更远赴马德里学艺,就像她们的舞蹈,母女俩都有着火辣的个性,为跳舞、为前途,两人火花不断。

卢盈良执导《牧者》以三位教徒参与台湾同志活动为题,来自香港的黄国尧牧师接手台北同志教会,年轻出柜男牧师努力寻找教会工作,女教徒与家人共同承担压力,争取同志基督徒权利,面对不同困难,三人走上街头,为信念发声。

特别的是,四部台湾入围长片,其中更有著名导演杨力州与沈可尚双双入围长片组,使这个组别竞争更加激烈。杨力州的《红盒子》是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长子陈锡煌的故事,由于大师年轻时家贫要入赘陈家,所以长子随娘家姓,及后李天禄把戏班传予次子,长子陈锡煌唯有另起炉灶,迄今亦已成为一代宗师,虽没有宣之于口,但陈对此不无遗憾。杨导发挥他说故事的强项,影片从布袋戏的承传看父子的关系,加上他出色的摄影和精准的剪接,令整部作品层次丰富。

另一方面,沈可尚交出了一部画面虽粗糙却题材重要、内容深刻的《幸福定格》,叫人反思婚姻的意义。沈导擅长处理与受访者的关系,片中的主角在镜头下坦诚剖白夫妻间的矛盾。

导演原本只计划用受访者的对白配以台湾结婚产业相关的画面;经过几年拍摄后,他删去了结婚产业的画面,他认为画面即使粗糙,但将夫妇的真诚对话直接呈现出来,对观众来说会有更大的冲击,于是做了一次纪录片美学的实验。

《幸福定格》仍未在台湾正式上映,但经过几轮试映后,预告片已在网上疯传,连带香港影迷也留意放映消息,“华语纪录片节”其中两场门票迅即售罄,现已加开一场放映,而沈导将会出席三场映后谈分享经验。

入围短片聚焦共同时代 带出两岸三地生活风貌

今年度入围短片组的作品包括中国马林、李倩执导的《交界》,描绘共住深圳白石洲的猪肉佬、速递少年、为学业烦恼的少女,三个处于截然不同的生活处境的角色,互相展开冲突却趋于平衡的生活篇章;由黄毅杰执导的《嘉琳》,呈现年轻人的潮流以及追逐梦想的努力;台湾吴文睿导演的《告别进行式》,以导演爱拍照的小叔公展开故事,在导演为他剪辑回顾影片为丧礼用的过程当中,发现小叔公爱拍照的原因。

台湾柯妧青执导的《谁在山上唱歌》,讲述1960年代后期,因政府推行现代政策致使族人无法狩农自足,转而至林场付诸体力谋生的时代变革过程,在林班野地工作的族人,创作一首首“林班歌”抚慰着疲惫失落的身心。

台湾朱芳谊执导的《菁仔》,呈现曹氏姐妹花的日常生活,他们从学生时代开始便在槟榔摊工作维生,她们敬业有礼、不搔首弄姿,多年来在槟榔摊支撑起她们的生意。台湾刚玮执导《乐园》,讲述一位八仙尘暴事件伤者母亲,为了儿子,帮他开设餐厅、完成他做厨师的梦想,也坚强带着伤着与其家属走上街头、要求市政府道歉。

以上六部入围短片的共同特色是,导演们各自带来了不同的本土风俗文化、社会事件,也体会到两岸三地因不同背景而产生的庶民点滴,从而呈现每个文化、每个事件的原有风貌,客观的思维让观众深思及关注事件本身。

香港作品选 小人物故事 梦想闪耀着最纯粹的人性

今年入选的香港作品选影片,反映出小人物生活日常,真实的人物与生活样貌,展现出浓厚的香港特色。陈安琪执导《水底行走的人》,画家黄仁逵多年来游走于不同艺术界别,此片跟随他的脚步,一探其不为人知的面貌。阿逵与导演的互动,除了展现艺术家复杂而精彩的生活,更侧面探讨拍摄纪录片的意义。

江琼珠执导《甘浩望巡礼之年》,述说甘浩望神父的故事,他在亚洲生活了四十年,一直坚持信奉左翼思想,帮助社会最底层的人。除了传教和主持弥撒,他最爱的是唱歌和踢足球。

罗展凰执导的《灯亮时》,记录四位来自糊涂戏班“无障碍剧团”的成员,见证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及彩排后登上舞台,舞台灯亮的一刹,映照出他们心中的梦想。 特别的是,香港作品选当中的《长洲志2017》,由“采风”去年十二月在长洲举办第五届“纪录片大师班训练营”,五位来自中港台的导师带领十多位学员在岛上创作多部纪录片。

经过八天的密集训练,日以继夜的不断努力,最后完成了多部深入描写长洲社区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人铺》、《山林之风》、《不着陆》、《浮生》、《嘉琳》、《邻家上下门》及《萧记单车》。

《柬埔寨之春》里的僧人不只是敲经念佛,他更会带领村民上街争取权益。
《柬埔寨之春》里的僧人不只是敲经念佛,他更会带领村民上街争取权益。

国际精选 被忽视的角落反映亟待重视的人权议题

“国际精选”包括三部影片,英国的《柬埔寨之春》、伊朗的《被遗忘的蓝》及波兰的《丑车上路》。《柬埔寨之春》以柬埔寨金边地区的居民被逼迁为题,影片正反映不少极权国家的小市民的处境。《被遗忘的蓝》用“直接电影”手法,拍摄德黑兰一家专门收容两伊战争中精神受损的退伍军人。他们努力接受治疗,希望重返正常生活,但却不获社会接纳。

《丑车上路》的一对母子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埋怨,一路上争执不断。
《丑车上路》的一对母子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埋怨,一路上争执不断。

《丑车上路》中一对古稀的母子,开着一辆年逾五十的老车寻访父母二战时被关押的地方。两人沿途不断斗嘴,老爷车不断死火,叫人啼笑皆非。

《捉鬼》导演以崭新方法重现巴勒斯坦人被羁押的苦况,挑战纪录片的定义。
《捉鬼》导演以崭新方法重现巴勒斯坦人被羁押的苦况,挑战纪录片的定义。

巴勒斯坦专题 呈现巴人面对的不公与压迫

“巴勒斯坦专题”有四部与巴勒斯坦境况有关的作品,其中最特别的是《捉鬼》,巴勒斯坦导演曾被以色列情报机关关押,离开后他征召一批同样被扣押过的同胞,重建扣押中心的场景并重演被以军严刑逼供的情况。影片手法特殊,可算是挑战纪录片的定义。

《摔不坏的摄影机》中的主角兼导演展示他被以军打坏的摄影机,但他仍坚持拍摄下去。
《摔不坏的摄影机》中的主角兼导演展示他被以军打坏的摄影机,但他仍坚持拍摄下去。
《检查站》教我们领略到村上春树所说的“鸡蛋与高墙”的景况。
《检查站》教我们领略到村上春树所说的“鸡蛋与高墙”的景况。

在这个专题中,《检查站》及《摔不坏的摄影机》曾获国际影展奖项。前者是以色列导演以冷静的镜头拍摄巴勒斯坦人通过以军检查站的情况,把“直接电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幕幕以军对待巴人的不公与压迫呈现在观众眼前。后者曾获奥斯卡提名,片中巴籍记者拍摄儿子成长,并同时记录以巴的各种冲突,家庭与社会的影像交织及对比,由个人观点推展到整个社会的状况。

《等不到的道歉》里的老婆婆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希望一天能取回公道。
《等不到的道歉》里的老婆婆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希望一天能取回公道。

慰安妇专题 亚洲各地受害女性不辞劳苦只为一声道歉

“慰安妇专题”放映四部相关纪录片和一部动画,《等不到的道歉》的华裔加拿大导演熊邦玲走遍韩国、中国和菲律宾三地采访慰安妇,其中韩国婆婆不辞劳苦四出奔波指证日军的罪行,为求讨回公道,并希望于有生之年获得日本政府的道歉。

片中角色感情真挚,令人动容。这个专题还会放映在中国票房收入达一点七亿的《二十二》、金马奖最佳纪录片《阿妈的秘密─台籍“慰安妇”的故事》、《芦苇之歌》及韩国动画短片《未完的故事》,由不同的角度及手法探讨“慰安妇”这段惨痛的历史,保留行将湮没的史实,也是香港历来首次慰安妇专题放映。

更多资讯:www.cdf.asia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