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剧场《卡桑德拉/表象终结之世界》:我们都是搁浅在虚拟边界的难民?

对于「边境」,你第一个联想是什麽?分隔香港和内地的深圳河?那个将会分隔墨西哥和美国的高牆?抑或是性别、职业、身分等等界线?

「边境之二」《卡桑德拉/表象终结之世界》改篇自德国剧作家Kevin Rittberger的同名剧目,讲述一班非洲难民想尽一切办法到欧洲开展新生活的故事。(图片由小息跨媒介创作室提供)

「边境之二」《卡桑德拉/表象终结之世界》改篇自德国剧作家Kevin Rittberger的同名剧目,讲述一班非洲难民想尽一切办法到欧洲开展新生活的故事。(图片由小息跨媒介创作室提供)

撰文:江旻蔚 l 图片:由小息跨媒介创作室提供

刊登于 2018-01-11

#Pick-Up

对于「边境」二字,小息跨媒介创作室一直尝试作多方面的讨论,以剧场为空间,跟导演、演员、观众三方面进行对话,探讨边境对于生活于大都市的我们之间的关係,以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继2012年取材自爱沙尼亚小说《边境国》的同名剧场、2014年「边境之一」《静默。边境族》至2015年「边境之二」《静默边境》,到今年边境系列的第三部曲《卡桑德拉/表象终结之世界》,导演陈冠而(Fee)仍在不断找寻答案——但也许她永远都不会得到所谓的答案,因为剧场于她,就是要通过创作过程提出更多的问题,以作品跟观众沟通,诘问「如何能超越边界?能否减少因着种种边界而来的苦难?」

边境,可能是一个国家、一条界线、一个身体,如何能超越边界?能否减少因着种种边界而来的苦难?
边境,可能是一个国家、一条界线、一个身体,如何能超越边界?能否减少因着种种边界而来的苦难?

从一片国度、一条线、一个身分至身体:如何超越无形的边境?

虽然来到第三部曲,但原来当初Fee并没有刻意将「边境」变成一个系列,「《边境国》缘起自觉得这本爱沙尼亚小说很能表达到我在旅行中体验到的真实故事。在战火边缘旅行的途中我认识了一些难民朋友,听到很多苦难的故事,就想藉创作梳理对于权力和暴力的感受。」爱沙尼亚、立陶宛等这些国家是政治体制下造成的隔绝状态;而难民则是国家或种族冲突而逼出来而处于夹缝中间的一群人。

虽然边境听上去像一条线,但这些国家却被称为「边境国」──但边境到底是什麽?「小说里面有一句令我所象深刻的,『边境是无形的,当你站在边境上,自己都会消失无形。』文化身分、政治身分只是其中一项,我们接触的边境可能也是标籤,男/女、中国人/香港人/非洲人、异性恋/同性恋,全部也是边境;而最极端的想像是,边境的讨论是我这个身躯跟另一个身躯的距离,因为没有人可以穿越自己的身体。」

我们都必然带着某些身分,可否透过互相了解减少当中的仇恨?
我们都必然带着某些身分,可否透过互相了解减少当中的仇恨?

回到最基本的话,边境的讨论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距离的讨论;因此,当很多人问Fee关于《卡桑德拉/表象终结之世界》这个非洲难民故事跟香港人有什麽关係时,「我们都必然带着某些身分,所以要去想如何超越;仇恨与不理解相关,那麽我们可否透过思考去减少身分带来的苦难?可否透过试图理解而减少仇恨?」

从冲击反思无知:调整观看世界之角度

Fee到过战火地区,和难民成为朋友、短住当地人的家、截顺风车,这种互信是身在大都市而常被提醒要提防「坏人」的我们是想像不了的。处身所谓「危险」的边境战火国家而感到安全,这个对比是Fee的醒觉,「原来是我们的体制教晓我们互相不信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连繫,但原来不一定要这样的;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这城市及里面的生活方式。」

近年,德国剧本在香港愈来愈受欢迎;反之,讨论香港与中国的关係的剧本在德国也同时受到更多关注。这就是Fee跟其中两位演员:胡美宝(美宝)及梁晓端(晓端)提到的世界观。晓端在阅读这个关于非洲难民的文本时,她认为这个「不认识」也是「阅读」的一种方法:「对于引发的问题,我没能找到解决方法,反而会反思当下的香港;如何去看也是重要的,如何才可『看』到剧本的意义?什麽才算看到『完全』?有可能完全了解现象吗?正如我能够完全理解香港的状况、什麽是后伞运状态吗?我觉得未必可以。」

「希望」对难民是否太奢侈?当中又多少故事随着他们的意外而被遗忘?
「希望」对难民是否太奢侈?当中又多少故事随着他们的意外而被遗忘?

不论是德国原剧本、Fee改篇的剧本、还是我们的生活,所谓表象上的政治争取是否成功,背后其实代表很多层面,我们又如何在国家机器、体制下生活?身为在澳门生活了三十年的香港人,美宝回忆当年在电视上看到雨伞运动的画面时,在餐厅只能独自激动,除了澳门人比较习惯服从,也因为没人明白而感到强烈的疏离感。

「好像永远都隔了一重去看香港发生的事,没办法当下表达到,因为身边没有香港人跟自己分享。这次有机会跟团队创作,而团队上每位成员也在探讨上有距离的,但正因为有距离,慢慢打开才可互相对话;加上大家对这个议题有不同的认知或关心程度,这个落差是有生命力的。」

游走式剧场:演员和观众一同创建的世界

本月尾于牛棚上演的《卡桑德拉/表象终结之世界》将不设正规观众席,表演期间需要观众配合表演而作出走动:这让观众成为表演的一部分,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在相连的角色上,他们可以自行选择适合的角度欣赏:实际上和思想上亦如是。美宝对于这种剧场的看法是「如果我自己作为观众,我觉得是最直接最没戒心,然后很直接接收喜欢或不喜欢的,这反应很直接。透过团队及观众,大家一起蕴酿一个世界,而这世界不是虚浮,是用自己人生跟想像扣成的点,一个以理性设计再牵涉不同层次的视点。」

导演特意保留原剧本的背景、地名及人名等资讯,让我们代入主角的处境思考。
导演特意保留原剧本的背景、地名及人名等资讯,让我们代入主角的处境思考。

但对于演员,现场会很难控制观众的思考与呼吸吗?又有否需要去让现场同步大家的想法?但试想像这剧场为一场旅行,就算去同一个地方,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作为演员,晓端并没有视之为挑战,反而觉得剧场的原始力量就是一致的呼吸,是必需的,「我反而希望一百人入来有一百个不同想法,那才是重要的。当然我们有框架、有我们的规矩;同时也取决于导演的手法,什麽时候出现影像,那是我们的绘画。有不同的看法,才会产生力量。」

从戏剧到生活:离开牛棚后⋯⋯?

对剧场的喜爱源自它的纯粹和直接,但毋可否认,剧场和生活是两件完全分割的事,而剧场团队就是很努力去连结它们,希望中间有道桥樑,在一个受无数个未知影响的生活当中,如何能够保持这份纯粹。也未必一定是政治上的讨论,可能只是一向「习惯」了认为没有问题的生活方式和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标籤、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係……这个交流由导演跟文本、跟自己反思,再连带演员及观众,一个关于非洲难民拼了命也要在欧洲得到「新生活」的故事,又可以触发你对现状的疑问吗?

小息跨媒介创作室:《卡桑德拉/表象终结之世界》

  • 日期:2018年1月26-31日(星期五至三)晚上8时
  • 地点:牛棚12号单位(九龙马头角道63号)
  • 门票:$180/优惠门票$110——全日制学生、60岁或以上高龄人士、残疾人士及看护人、综援受惠人(限额发售)门票现于城市售票网发售
  • 详情:www.littlebreath.com

"Pick-up" 栏目内的文章系由端 Studio 製作。端传媒新闻编辑部未参与文章的选题、撰写、编辑与事实核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