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法国电影节 2017

影展策划很难不受社会议题影响,每一个策展人都可以感受到当下不同社会事件发酵带来的讨论。每一次影展,连带当时的社会氛围,两相对照,留下有趣的体验,其中经时间孵化的流动感,最后与当年看的精采影片相辅相成,变成难忘的记忆,这也是影展施给观众的法术。

刊登于 2017-11-12

#Pick-Up

2017年的香港法国电影节,选片内容大量讨论性别议题,这些电影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创作态度,结合法国人独特的生活哲学,勾勒出法国电影2017年的轮廓。

120 Beats per minute (2017) 导演:Robin Campillo

用深沉的色彩讲了一个极有节奏感的时代故事。

Bright Sunshine In 导演:Claire Denis

Claire Denis新作果然一鸣惊人,甫上映就在欧洲广惹争议。无论是专业影评,传媒,还是普通观众,大家的评价都十分两极。爱的人爱到膜拜,赞它拍得聪明,成熟,性感,不爱的极为失望,说Denis走火。导演实际为这部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细节,她以理智的手法处理感性主题,凸显女性浓烈的自我意识,庇洛仙目光脉脉,轻易把这个角色与自己过去的旧作区别开来。中年困境虽然老生常谈,却总有作者可以挖掘出不同的深刻之处,争议或许正是源于独特。

Ismael’s Ghosts

4 Days in France(2017) 导演:Jérôme Reybaud

又一部出走的公路电影,是出走,也是一段自我放逐。男主角离开巴黎,四日内在法国漫游,要远离自己的从前,也要寻找新的刺激。借助一段段身体接触,一段段日常对话,以面无表情的神态演出内里汹涌的情绪。电影的摄影炫技般拍明暗对比,大量拍摄暗中作乐(自虐)的片段与苍翠的公路景色交替进行。尤其后半那一段雾中公路行,不禁又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女人的身份,在此变了同志的身份。

Ava(2017) 导演:Léa Mysius

为青春加上了异想天开的滤镜,快要在夜晚失去视力少女,正面对性成熟期。身体的某一部分快盛开,另一部分在凋谢。开篇看似平淡的青春电影,中段逐渐加入奇妙的视觉语言,排除常见阵痛式的陈述,直接把对性的紧张焦虑和亲友关係的转变与抽象的语言结合,赏心悦目。菲林摄影带来的流光溢彩固然復古,却也经得起当下Instagram的审美标准。绝对是水准超班的处女作。

The House by the Sea(2017) 导演:Robert Guédiguian

资深导演Robert Guédiguian带来的家庭故事,男女主角均是法国影帝影后级演员担纲,也与导演有超过三十年的合作经验。披着家庭故事的外衣,Guédiguian却有更多话要说。层次绵密的剧本丝毫不透风,由半生半熟的家人情感讲起,慢慢剥茧抽丝,让另一个剧情线逐渐浮出,期间以内敛的对白与表演,编织大量隐喻,藉由片末的线索,让人看到他暗藏的野心。恬淡的海边风光,实则要烘托两个「家」的对照,如何不问世事,风雨始终吹进门。

Reinventing Marvin(2017) 导演:Anne Fontaine

艺术,性别与家庭的多重难关,少年与青年像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不断翻转,度过漫漫艺界人生。它可以是一部《Moonlight》,不过又多了小镇青年的原乡困惑。唯有离开,才能完整。奇蹟,就是命运的另一面,昨天的你与今天的你,总会越过重重自我否定而相遇。雨蓓的演出将戏剧舞台与残酷人生连结,虚实之间,为电影的文本打开了另一维度。

Contempt(1963) 导演:Jean-Luc Godard

高达最昂贵的影片,聚焦欧洲六十年代最耀眼的女性。《春情金丝猫》讲一段感情的复灭,偏偏导演要将故事依附于一部电影的诞生。监製,导演,编剧三者的推搪在这裡都是花边,碧姬芭铎戏内戏外才是主角。女性对另一半的失望无声无息,眨眼间情意就淡去。而男性轻佻和便宜的「爱」,也足够让人唏嘘。高达三十三岁即已通晓人情,看似波澜不惊,却把戏拍得悲从中来。


"Pick-up" 栏目内的文章系由端 Studio 制作。端传媒新闻编辑部未参与文章的选题、撰写、编辑与事实核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