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流感要服抗生素?医生告诉你这是谬误

近年,在大众胡乱服用抗生素的情况下,金黄葡萄球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得越来越恶。到底是什么原因令细菌变得愈来愈恶?且听医生细说当中原委。

特约撰稿人 陈然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7-03-28

一般大众总觉得,有痰、有咳,或者发烧,就要服用抗生素,但浸会医院呼吸系统科顾问医生谢海南医生却指出,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致的,在这情况下,抗生素是没功用的,反而会增加了细菌的抗药性。

一位妈妈抱着儿子,忧心忡忡的走进诊症室,紧张地问:“医生医生,我儿子半夜发烧,不断咳嗽,睡不到,如何是好呢?”

“我开一些退烧药和咳药水给他吧,很快就能好起来。”医生为小孩诊断后缓缓地说。

这位妈妈听后,脸色一沉,马上问:“他不是感冒吗?感冒不是应该开抗生素吗?有抗生素会快一点康复!”

医生呼了一口气,苦口婆心地解释:“不是所有病也能靠抗生素医治,胡乱服用抗生素可大可小。”

在香港,这场有关抗生素的角力,其实每天也在上演。然而不是每个求诊者也这样听话,也因而惹来严重后果。

抗生素并非“灵丹妙药”

浸会医院呼吸系统科顾问医生谢海南医生就曾经遇到一个棘手难题──一个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伯伯前来求医,谢医生发觉一般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病情。

“原来他之前因感冒先后向几位医生求医。第一位医生处方的抗生素服用了几天又向第二位医生求医;第二位医生的抗生素服用了几天又向第三位医生求医,到最后也不知服用了多少抗生素。因此,当真正有细菌感染的时侯,细菌出现抗药性,而一般的抗生素已失去疗效。”谢医生回忆道。

这位老伯伯不是唯一的例子,谢医生也接触过好几位患流感的病人,到谢医生处求诊时,出现肺炎并发症, 而且体内的细菌抗药性很强,以致无法轻易控制病情,需要使用针对抗药性细菌的药物,甚至要送到深切治疗部插喉协助呼吸。

究其原因,正是胡乱服用抗生素惹的祸。

卫生防护中心的资料指出,流感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针对的却是细菌而非病毒,对治疗流感没有功效。可是,谢医生指不少病人对抗生素都有误解,视抗生素为“灵丹妙药”。

“一般大众总觉得,有痰、有咳,或者发烧,就要服用抗生素。大家可能不知道,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致的,在这情况下,抗生素是没功用的,反而会增加了细菌的抗药性。”

“有些病人跟我说:‘医生,你不处方抗生素给我,那不行的。’病人不断要求,医生们也有压力。”谢医生说,部分病人甚至在未能确定病源是细菌或是病毒时,就自行到药房购买抗生素。

他解释,由病毒引起的感冒,病征一般三至五天就会清除。“但如果病征是持续咳嗽,又或者病情突然转坏,就可能是细菌感染。另外,如果病人觉得气喘,有黄痰、血丝从下呼吸道出来的,也可能是细菌感染。”

细菌今非昔比,越来越恶

谢海南医生说,流感病毒无处不在,很难知道哪些地方特别容易感染病毒,“只能够说在一般情况下,人多挤逼的地方,像在公共交通设施里,或者多人聚集的地方,风险特别高。”

流感病人会比一般人的肺部更易受细菌感染,出现肺炎的并发症,其中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比较普遍,并令病情更为严重。

可是近年,在大众胡乱服用抗生素的情况下,金黄葡萄球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得越来越恶。

“我们先不说抗药性的,单单金黄葡萄球菌,都足以令死亡风险提升四倍。”谢医生接着道,如果是抗药性金黄葡萄球菌的话,病情会更为严重,有机会导致肺炎,呼吸甚至其他器官衰竭,死亡率也更高。

2016年11月,抗菌素耐药性专家委员会主席袁国勇教授表示,香港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比其他已发展地区严重,如金黄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比例达50%,远高于英国的10%及瑞典的2%,袁教授形容这情况为可怕、完全不能接受。

另外,在卫生署2011年的调查中发现,34.6%市民曾在过去一年服用抗生素,当中有些更是自行在药房购买,并非由医生处方。长此以往,情况令人担心。

预防流感,由细微处着手

要对付由病毒引起的流感,除了不要误服抗生素,也可循预防途径着手。

冬季是流感的高峰期。虽然今年相对和暖,可是按谢医生的观察,“求诊人数并无减少的迹象,医院门诊都是‘排长龙’,情况严重,当中便有很多是甲型、乙型流感个案。”

他说,流感病毒无处不在,很难知道哪些地方特别容易感染病毒,“只能够说在一般情况下,人多挤逼的地方,像在公共交通设施里,或者多人聚集的地方,风险特别高。”

65岁以上长者、5岁或以下儿童,长期病患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等,感染会较为严重。“有些不为人留意的也是高危一族,如孕妇一旦感染流感后果可大可小;更意想不到的,就是有肥胖问题的人,美国的文献指引已清楚说明,流感来的时候,他们特别容易感染,而且病情特别严重。”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